张老先生看向董卓的眼神里,多了一丝复杂的神色。
“万里长征人未还。”
县令、张老先生这对翁婿,皆是唏嘘不已。
小小董卓,竟然能够将秦汉以来,千百年的历史...
与当时明月笼罩下的万里边关,巧妙地融合起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诗,乃是你亲笔所作?”
县令不是很相信董卓。
毕竟对方撑死了也就十多岁。
十来岁的孩子,能有这等认知?
“禀报县令,正是小子亲笔所作。”
董卓恬不知耻地承认了。
“秦汉时期,朝廷便筑城备战胡寇。”
“千百年漫长岁月中,边关内外。”
“汉人与胡人长期征战不断。”
“如今与戍边战士日夜相伴的秦月汉关。”
“自然也就成为了这段历史的见证‘人’。”
董卓背出来的这一番话,让县令、张老先生面面相觑。
此子小小年纪,理解能力竟恐怖如斯?
久戍边关的战士,目睹眼前的景物“明月”、城“关”。
必然触发起乡关之思,不禁想起自己的不幸遭遇。
以及整个从军生涯的悲剧命运!
万里长征没有归期!
自秦到汉,代代如此。
陇西亦是边地之一,县令的感触,比董卓来得还要深刻!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话振聋发轰,直击县令的灵魂深处。
飞将军李广还活着的话,胡人的战马,就绝不可能度过阴山。
那么大汉边境也会无比稳定。
作为征人的边关士兵,也就有机会回家与亲人团聚了。
“你对朝廷边地将领,有所不满?”
县令眉头直皱。
表面上,这后两句诗,是对飞将军李广充满了无限敬仰之情。
但暗中却在嘲讽,如今边地将领能力不行。
胡人频频越过阴山南下,劫掠汉地百姓!
“不错,卓,可取而代之!”
董卓牢牢记住师尊教导的所有话术。
巧妙地回答了县令提出的问题。
而董卓的表现,着实让县令为之一惊。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