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课间时间,正在学堂偏房歇息的张老先生。
手里正拿着董卓递上来的竹简。
旁边,还坐着县城的县令。
董卓被带进了偏房里。
“县令、张老先生在上,学生董卓。”
“因感慨秦汉以来,边关多事。”
这一刻,董卓说明来意。
“大汉边境,烽火不息,士兵久戍不归。”
“因而学生在关心边事,同情长期征战边境的士兵的情愫下。”
“特地写了这么一首诗,请县令,先生指点一二。”
董卓的解释。
让旁边的县令为之侧目。
“有心了。”
县令始终闭着眼睛。
“凉州自古以来,就是边境之地。”
“边关战火自然频频燃烧不断。”
“凉人。”
县令停顿了一下。
“大多数都养成了骁勇善战的特点。”
“但!”
“凉人作诗,本县令还是头一遭遇到。”
可谓大姑娘上花轿。
县令不认为董卓这个边地小子,能做出怎样令人惊叹的诗歌来。
但县令也不好明说。
怕戳伤董卓的创作积极性。
凉人习武为多,文人出的实在太少了。
有苗头是好事。
“劳烦岳丈念叨一下。”
县令开口道。
张老先生点点头,当即朗诵起董卓的作品。
“秦时明月汉时关。”
刚念完。
一直闭眼休息的县令,当即睁开了眼睛。
“以月属秦,以关属汉?”
县令坐直身子,看向董卓。
眼神里尽是询问。
董卓拱手道:“以月属秦,以关属汉者。”
“非月始于秦,关起于汉也,意谓月之临关秦汉一辙,征人之出俱无还期;
故交互其文而为,可解不可解之语。”
此刻的董卓,倒背如流。
都是师尊的原话。
这几句话一出。
县令再也坐不住了。
就连旁边的张老先生,也抚须沉吟。
“以意逆志,自当了然。”
张老先生不断琢磨着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话的深意。
“互文见义,含蕴丰富且深远。”
这真的是一个边地小子能够写出来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