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九十五章 “金像奖”主办权入手(2 / 4)

支付稿酬、薪资,刊印成本也是一笔莫大的支出。所以当唐书漩远嫁美国之后,杂志最终在1978年上半年停刊了。

《大特写》停刊后,不少青年电影爱好者都为之惋惜,于是一批原《大特写》的中坚编辑及作者,发起创办了《电影双周刊》。该杂志由多人合作集资出版,人人都是股东,并无大股东存在。

《电影双周刊》的秉承了《大特写》的路线、风格,不走通俗电影杂志之路,继续关注投向年轻的、新的电影、电视作者,着重推动、介绍本土电影及电影人。

本来这样一本不合“商业化”的另类杂志,很快就会步《大特写》的后尘,恰是“生逢其时”,传统香港电影开始步入低谷,而大批新的电影人出现,带来新现象,屡屡崭露头角,正迎合了《电影双周刊》所鼓吹的港片本地化的路向。

只是成也**.潮,败也**.潮。

《电影双周刊》一直是同人志模式,许多编辑是兼职的,撰稿者也几乎都没稿酬。**.潮盛起的时候,徐客、许安华、方育评、严皓、章囯明、谭嘉明等,哪位不是又做编剧又做导演,四处拉投资,一拉一个准。过了这股热劲儿,这些人忽然发现,拍片找不到投资人了,不由尽皆傻眼。

没戏拍,意味着没收入,没收入总得吃饭吧,这些人一看《电影时代》不错,专业不说,还给稿费的,于是乎全投稿到《电影时代》去了。这下轮到《电影双周刊》的编辑傻眼了,这些可全是自由供稿人啊,这一走,就没稿源了。

陈栢生絮絮叨叨地解释了一通,张绍平总算是明白了《电影双周刊》的窘境,他直问:“你们不是搞了个香港金像奖,正和香港电台合作吗?手上掌握着这么大的利器,难道就搞不来半点广告费?”

陈栢生说:“香港电台的作风太官僚了,电影是很艺术的东西,他们政斧官员却要作颁奖嘉宾,掺杂太多政治考量,我们抗拒之下,便闹掰了。”

听到这种文青的说法,张绍平差点骂娘,尼玛的,怪不得这杂志捣鼓了那么久,始终上不了台面,原因在这里。不借助政要的影响力,怎么可能做大?不做大就没影响力,没影响力就摆脱不了政治的影响。这几乎是个没解的循环怪圈。

舒琪倒是听出了张绍平的弦外之音,忙插口道:“听张生的语气,莫非对金像奖有意?”

“呵呵呵,香港金像奖的创设,很有必要,我觉得做大它的话,应该可以成为继金马奖之后,我们华语电影的又一大重要奖项。”

“那太好了!张生既有意思,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