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五百一十四章 大同(2 / 6)

仗没有打起来,才放宽了心。

从今年起,一直到一战结束的接近十年间,是民族企业扩充的极佳时间段。

等一战打起来,欧洲列强对海外的控制力全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削弱,同时整个欧洲的生产都陷入停滞,大量订单飘向海外,是个不可多得的契机。

李谕也没忘了自己的无线电、发动机等重要的产业。

反正现在握着大量德国借来的钱,花起来别提有多美,李谕大手一挥,就在上海建了无线电、汽车配件工厂。

德国拜耳公司的药厂也在上海如火如荼地开始建设,拜耳还是蛮重视的,希望以此为基础,辐射整个东亚市场,所以投资很大。

用不了半年,药厂就可以投入生产,那时候上海便有了生产西药的能力。

拜耳目前在医药领域的能力相当强,要比一百年后强得多,毕竟此时还没有那么多巨型药企出来。

民国时期,西药在国内的生产十分落后,导致抗战期间平白无故多了大量伤亡。国内肆虐的一些传染病,比如疟疾等,如果多点药厂,降低药价,也可以大大缓解。

关键是一旦对德宣战,这间药厂就会像拜耳在美国的药厂一样,被强制没收。

李谕届时就可轻而易举获得这座药厂的完全控股权。

虽然有一点点小“卑鄙”,不过对列强来说,这点招数他们自己应该更熟悉。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实业上进展迅速,上海的这所大学在经过多年的人才储备后,终于可以开始招生。

一起兴办大学的是当初派去美国留学的胡敦复,也就是物理学家胡刚复的哥哥。

胡敦复去年就回了国,还在清华学校当了半年教师。

不仅胡敦复,李谕从清华学校抽调过来了十多名老师,以及哈佛、麻省理工预援派的接近十名教授。

论师资力量,绝对很强。

胡敦复等人在静安寺旁看到一栋栋漂亮的校舍时,均叹为观止:“简直与清华学校不遑多让!甚至更有甚之!”

李谕说:“为了建它,我可花了好多年的心血。”

胡敦复问道:“院士先生准备起什么样的校名?”

李谕说:“大同大学。”

“好名字!”胡敦复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谓大同。”

李谕说:“至于校训,就用古书《大学》的开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