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得多。
在当上海军参谋长之前,顾祝同就批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科研项目。
这就是。舰用型核反应堆,以及与之配套的动力系统。
在担任了海军参谋长之后,顾祝同加大了在核动力项目上的科研投入,并且把核动力订为海军大型战舰的主要动力。
正是如此,中国海军才能在数年之后开工建造第一艘核潜艇。
有趣的是。在研制核动力系统初期,中国海军并没打算首先用在潜艇上,而是准备用在大型航母上。
主要就是,核动力能够赋予航母几乎无限的续航力。
对中国海军来说,仅此一点就有足够的吸引力了。
要知道,大战结束之后。中国周边地区已经没有敌对国家了。不管是在西太平洋上、还是在印度洋上,都没有能够对中国海军构成严重威胁的对手,而中国海军真正的对手,即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远在北大西洋之上。
更重要的是,中德的战略斗争主要集中在西半球,而不是东半球。
结果就是,中国海军必须解决舰队的续航力,让舰队在远航万里之后,依然能够击败最主要的敌人。
显然,战舰的续航力至关重要。
虽然在研制核动力之前,中国海军就通过其他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提高大型战舰的续航力、建造更加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在主要航线上建立海军基地、控制通往北大西洋的主要航线等等,但是这些手段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支撑舰队远征作战的后勤保障系统在战争期间极为脆弱,肯定是敌人的主要打击对象,当后勤保障系统瘫痪之后,中国海军舰队的战斗力就将大幅度下降。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舰队获得足够的续航力。
正是如此,顾祝同首先提出了打造全核动力舰队的设想。
只不过,这是一个非常超前的设想。要知道,即便在顾祝同去世之后半个世纪,中国海军也没有实现全核动力的目标。当然,保留常规动力战舰的主要原因不是技术不过关,而是处于成本上的考虑。
在中国海军的众多战舰中,最重要的是航母,而最需要提高续航力的也是航母。
也正是如此,中国海军在研制舰用核动力系统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是航母,而不是潜艇。
当然,这并不表示中国海军不清楚核潜艇的价值。
事实上,在启动核动力系统项目的时候,就有海军将领提出,应该首先把核动力装置应用到潜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