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有的特点。
要知道,陆战队在上岸之后,就得面对强大的敌人,而且身后就是大海,根本没有后撤空间,必须与敌人争夺每一块阵地。在这种情况下,步兵显然不可能等到装甲部队上岸之后再发动进攻。如此一来,也就不能把装甲力量单独编成作战部队,必须交给步兵,使其能够及时发挥作用。
可以说,陆战队的编制更适合进行小规模战斗。
如果用于大规模进攻,那么陆战队的编制、特别是对装甲力量的使用就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
也正是如此,陆战队更适合在沿海地区活动。
深入内陆的话,陆战队的战斗力就不如陆军了。
在此之前,中**队在西南太平洋上的进攻作战行动一直秉承着这个原则,即陆战队只负责夺取滩头阵地,在站稳了脚跟之后就把陆军作战部队送上岸,让陆军去对付那些躲在岛屿腹地里的敌人。
问题是,这次的情况截然不同。
原因很简单,这次攻打的不是一座面积狭小的岛屿,而是有七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澳洲大陆。
按照战区司令部制订的作战计划,要等到陆战队夺取了悉尼港之后,陆军才会上岸。
原因也很简单,这次陆军名义上动用的是步兵师,但是十二个师中,有六个实际上是货真价实的装甲师,另外六个师的装备水准也远高于步兵师,相当于德军与俄军中的摩托化步兵师。
也就是说,这些陆军部队有大量难以直接送上海滩的重装备。
要让其发挥出战斗力,就得多去港口,让其在港口上岸,然后投入战斗。如果强行在海滩上岸的话,其战斗力肯定会大打折扣。此外,装甲部队的物资消耗量比步兵部队高,也就更有必要以港口为支承点发起进攻。
也正是如此,才由陆战队承担了夺取悉尼港的重任。
事实上,这也是陆战队在攻打澳洲大陆的战斗中唯一的大规模进攻行动,在攻占了悉尼港之后,陆战队就没再参加主要作战行动,仅负责为陆军守住后方基地,并且协助陆军向前线运送作战物资。
显然,陆战队在两天里推进二十公里,并不算慢,以陆战队的水准来说已经很快了。
三月十八rì,攻打悉尼港的战斗开始。
此时,第五陆战师已经撤了下去,准确的说是在滩头阵地上做临时休整,同时负责为其他陆战师提供后勤保障。
负责进攻悉尼港的是第三陆战师与第七陆战师,此外还有第九陆战师的一部分。
当时,三个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