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发起的参战运动在众议院遭到否决,那么他的总统地位肯定会受到威胁。
别忘了,此时反对参战的民众并不是少数。
所幸的是,表决结果对罗斯福有利。在参与投票的四百三十二名众议员中,有二百二十一人投了赞成票。虽然接下来出了一点波折,即反对党领袖要求重新计票,认为计票过程中出了差错,但是结果并没改变,在重新计票之后,参战决议仍然以微弱多数在众议院获得通过。
美国东部时间七点半,众议院议长把表决结果递交给了总统。
国会没有散会,而是继续就下一项议题进行辩论,即美国在参战之后,是否要授予总统战时特权。
按照美国的法律,只要授予总统战时特权(等同于宣布进入战争状态),总统的权力就将凌驾于国会之上,并且由总统牵头,在国务院的基础上结合国会的各个机构、最高法院等权力机构组成战时政府。
可以说,只要走出这一步,美国就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原因很简单,在战时状态下,国会无法约束总统,更不可能弹劾总统。只有等到战争结束的那一天,才能收回授予总统的战时特权,而战争在什么时候结束,或者说是否已经结束在很大的程度上都由总统决定。
战时,只有一件事情不会发生改变,就是大选。
也就是说,即便进入了战争状态,美国也会照常举行大选,也就可以通过大选让不称职的总统下台。
对罗斯福来说,是否获得战时特权并不重要,关键是获得了打开战争之门的钥匙。
六月二十五日,美国东部时间上午八点,罗斯福在椭圆形办公室,通过无线电台发表了全国讲话,也就是美国的宣战书。
讲话只有十五分钟。
在这短短十五分钟内,一亿四千万美国人的平静生活被打破了,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步入了战场。
对绝大部分美国人来说,美国参战的影响并没有立即显现出来。
要到七月初,也就是美国国会在经过了长达半个月的激烈辩论,最终表决通过了“战时授权法”,也就是授予总统战时特权之后,美国才会正式进入战争状态,并且开始第一阶段战争动员。
也就是说,要到这个时候,美国民众的生活才会受到影响。
当然,影响范围也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城市,以及轻壮年男性身上。
要到第三阶段战争动员的时候,战争才会波及到包括女性在内的大部分美国人,让美国民众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