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七十一章 恐慌(2 / 4)

帝国风云 闪烁 3069 字 2021-06-11

僵持局面,而且双方都不愿意打破这个局面。

原因很简单,英德双方都承受不起海战失败的严重后果。对英国来说,如果在海战中败北,将意味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将再次上演,英国将不得不在丢失了制海权之后承认战败。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来说,如果输掉了海战,意味着将遭到英国皇家海军封锁,也将因此与盟国断绝往来。

对双方来说,僵持都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局面。

不管怎么说,只要本土舰队还在,英国本土就不会受到直接攻击。同样的,只要公海舰队还能出海作战,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没有遭到封锁。

也正是如此,当时双方在北大西洋上的航线都没有受到太大的威胁。

可以说,这是一种十分奇怪的局面。

当然,双方的主力舰队都龟缩在港口里面,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即中日海战给双方的启示。

虽然联合舰队偷袭那霸港、以及特混舰队突袭硫黄岛,在战术上都属于突然袭击,不是正统的海战,但是这两场战斗,有一个共同点,即被各国看中的主力舰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是最大的受害者,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问世的航母、以及新兴的舰载航空兵成了真正的主角。

显然,英德双方都认识到,制空权比制海权更加重要。

问题是,双方海军都缺乏真正的舰队航母,在远离本土的海域作战,都不可能得到有效的防空掩护,更别说依靠航空兵作战了。

结果就是,如果让舰队出海,最有可能遭遇的不是对方的舰队,而是对方的轰炸机。

当时,双方不约而同的开始加强海军基地的防空设施。到年底,英国在设得兰群岛的斯卡帕湾附近建成了四座野战机场,部署了近三百架战斗机与上百架巡逻机。德意志第二帝国这边,帝国空军在威廉港附近有六座大型机场,长期部署了近五百架战机。此外,双方都在港口附近设置了大量防空阵地。比如,威廉港附近的就有十二处防空阵地,总共部署了上千门高射炮。

事实上,问题就在制空权上。

到这个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空军将领才发现,在他们手里,没有多少能够从西欧机场起飞去轰炸英国本土的飞机。

要知道,帝国空军是一支非常典型的战术空军。

大战爆发时,帝国空军大概有四千架飞机,其中作战飞机大约有二千八百架,其中八百架是战斗机,剩下的两千架中,一千二百架是单发轰炸机,四百架是双发轰炸机,还有一些远程巡逻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