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是原产于南美,后来发现这种植物在北纬30度到南纬30度的地球环带中广泛存在,这说明在这个环带中植物种类在早期曾经有过广泛迁移。
我认为,海南的紫红色红薯,很可能就是东坡先生当年诗中的红薯。番薯有可能在明朝之前就到达了海南。海南人对苏东坡也很崇敬,有些地名还叫苏来村,居士村。东坡先生在海南活动的许多遗迹、遗址都保存完好,也许做为红薯这个名字也会准确地保存下来。
红薯存在很多品种,据说有二十几种,这些品种是如何形成,如何分布的呢?
至于有些人说诗中的红薯就是芋头这种说法我不同意,苏老先生把"红薯与紫芋"放到一个句子里,从字面上理解就不是一种东西,这是十分显然的。
其实,海南的山药也是我特别感兴趣的。特别是那种小山药,在海南被称为甜薯或毛薯,古时叫甘薯。蒸来吃,一般蒸15分钟左右,口感糯,味道香甜。不要蒸的太狠,蒸的太狠则芯里干沙、甜味和香味减少。海南的山药不仅味道可口,而且具有保健功效,其键胃效果明显。
最早记载海南人食薯的是东汉时广州人杨孚。在他的书《异物志》中有“儋耳夷吃藷”的记载。晋朝人嵇含记述的“南方草木状”中有“大抵南人二毛者(指头发花白的老人),百无一二,惟海中之人寿百余岁者,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故尔”。将海南人长寿的原因归结为食薯,这可是嵇含老先生1500多年前的重要发现。
海南的芋头也多,我们在海南石山火山群地区的原始丛林里看到到处都是巨大的野芋。据说野芋有些是有毒的,所以也没敢吃。市场上卖的芋头我们经常买来吃。海南的芋头往往在表皮下也有紫色皮,有些芋头的叶柄也是紫色的,所以东坡先生诗中有紫芋这个名字。东坡先生对饮食和烹饪也很有建树,东坡肘子、东坡肉名扬天下。苏东坡在惠洲期间酿造的“罗浮春”和“岭南万户春”酒,汲江煎茶的心得乃至首创的“盘游饭”(煲仔饭)、“谷董羹”(惠州火锅),已成为惠州文化底蕴的组成部分。在海南居住期间,他在《和陶诗》自序中有一段话:‘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絶。’过子是东坡先生的小儿子,跟东坡先生一起谪居海南的儋耳,发明了这种色香味皆奇絶的玉糁羹,东坡先生就把这事写在自己的文章里。我有一段时间在琢磨如何仿制玉糁羹,想品尝一下这种色香味皆奇絶的美食。第一次是用芋头切成细颗粒,放到锅中煮10分钟,就变成粘稠细腻的芋羹了,再放入葱花、盐煮5分钟,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