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是否是原产国,这个争论一直持续了很多年。
首先,这些争论起源于宋朝苏东坡的一首诗。苏东坡《和陶(渊明)诗》七十八首中的第七首《和陶·酬刘紫桑》如下:
红薯与紫芋,远插墙四周。
且放幽兰香,莫争霜菊秋。
穷冬出瓮盎,磊落胜农畴。
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自注:山药,一名玉延)。
一饱忘故山,不思马少游。
从这首诗当中,我们看到了“红薯”这个名词,我们根据苏东坡的诗认为“红薯”不是明朝万历年间才传入中国的,而是宋朝时海南就已经有的物种了。
有些人则认为苏东坡诗中的红薯不是番薯,而是山药。他们认为这里的“红薯”就是薯蓣科的甘藷,也就是山药(的一种)。这个讨论在1980年左右就有人提出来过,而过了20多年,竟又老话重谈,翻案争论起来。
我想先谈谈我对苏诗从字面上的理解。
“红薯与紫芋,远插墙四周。”这两句很直观,就是把红薯和紫芋这两种作物种在院墙和屋墙的周围。而且红薯和紫芋应该是不同的作物。
“且放幽兰香,莫争霜菊秋。”这两句的意思是红薯和紫芋的花具有象幽兰那样淡淡的香味,而且也不象菊花那样在霜秋开花。
“穷冬出瓮盎,磊落胜农畴。”这两句前面一句的意思是在食品缺少的冬天从瓮或缸里取出来,而后面一句我觉得有两种解法,一是表明了这墙角旮旯(的作物)也能比得过农田(的作物);二是说这堆存起来的东西(当然是红薯和紫芋)也能胜过农田。
“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自注:山药,一名玉延)。”这里东坡先生自己就注明了玉延是指山药,所以白玉延就是白山药了。淇是河南一条河的名字。这两句的意思是中原的白山药能超过这红薯与紫芋吗?
“一饱忘故山,不思马少游。”马少游,是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同祖父堂弟,他常劝马援不要为功名所累,说:“人生一世,但取衣食裁足。”马援则战功显赫,说是“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不怕“马革裹尸而还”。苏轼以谪居海南的身份,种植红薯与紫芋,自得其乐,当然也不必追思马少游了。这两句的意思是吃饱了就忘了故乡了,也不想马少游了。
而我本人的观点认为苏东坡诗中的红薯的可能就是一种番薯。
在海南岛上有几种番薯很有特色。这些番薯有橙红色芯、紫红色芯、白色芯等几种,表皮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