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市场供给量高于消费量。
这里,就涉及到了中国的对外援助问题。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仅在二零五三年,中国就输出了大约三亿吨物资,其中包括一亿三千万吨粮食。到二零五四年,仅粮食输出量就突破了三亿吨。到战争结束的前一年,更是高达八亿吨。可以说,到战争结束的时候,中国农业工厂生产的粮食,供养了东方同盟集团的二十多亿人。
毫无疑问,这些对外援助肯定不是无偿的。
说得简单一些,名义上大部分援助是无偿的,即接受援助的盟国,只需要按照中国分配的生产任务,完整战争生产工作,就能从中国获得援助。可实际上,具体的援助量,得由各个国家做的贡献决定。
当时,中国在国务院外交部下,专门设立了一个战时对外援助处。
这个部门的任务,就是评定各个盟国所做的贡献,以及产生的价值,从而让外交部在分配援助份额的时候,有一个直接的参考标准。
当然,不仅仅是中国在这么做,美国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来援助同盟国家。
这种直接援助,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既是鼓励其投身战争的动力,又是促使其努力争取更高地位的主要原因。
即便在战时,所产生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比如,在二零五三年的时候,中国输出的粮食并不足以填补粮食减产的缺口,要到二零五五年,东方同盟集团的粮食产需量才趋于平衡。结果就是,在二零五三年,除了中国内地市场基本上保持了稳定的粮食供应之外,只有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越南与柬埔寨的粮食供应比较充足,而后面四个国家,本身就是产粮国,粮食缺口并不大,集团内的其他国家,都或多或少出现了粮食危机,印度的粮食缺口更是超过了一亿吨,导致大约两亿印度人处于饥饿状态。
至于其他民生物资,也差不多是类似的情况。
比如,在二零五三年底,因为供应短缺,一块香皂能在印度卖一百元人民币,在中国连一元都不到。
从总体上看,要到二零五五年,东方同盟集团的民生物资产需才能达到平衡。
在此之前,除了中国之外,其他国家都得为获得更多的援助而奋斗,也就得想方设法的战场上多做贡献。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派遣更多的军队参战。
事实上,在二零五二年底,东方同盟集团就组建了“联合作战司令部”。
只是,这个司令部名义上是“联合作战”,实际上与作战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