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正是其他国家领导人最担心的事情。
当时,一些国家领导人的担心,已经变成了现实。
比如,在二零五三年,中国提供给巴基斯坦与斯里兰卡的援助,明显比其他国家多,主要就是这两个国家出的力最大。当时,巴基斯坦已经出兵六十万,其中五十万在伊朗,斯里兰卡则出兵二十万。
在盟国看来,中国的援助,与出力大小有直接关系。
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所有盟国都提出,应该均分参战机会,让所有国家的军队都上阵出力。
当然,在政治家眼里,这完全是一笔经济账。
别忘了,这场战争,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各国的经济结构,不但中国与美国进入了战争状态,开始逐步废除市场经济体系,建立由国家调控的计划经济体系,在经济往来上有很大关联的其他参战国也对经济结构做了调整。更重要的是,巨大的战争消耗,也要求所有参战国调整经济的运行方式,以确保军事工业得到优先保证,从而不可避免的对民生行业产生了负面影响。
最显著的影响,就是几乎所有参战国都出现了物价飞涨的问题。
战争时期,最重要的民生物资,肯定是粮食。
在全世界范围内,能够在粮食上做到自给自足的国家用十根手指头就能数过来,而有富裕的国家更是不到五个。
最主要的粮食出口国,就是中国与美国。
原因很简单,中国与美国首先解决了能源问题,并且首先完成了农业工厂化,能够用极少的人力生产出足够多的粮食。相反,其他国家的粮食生产都是个大问题,即便像加拿大与澳大利亚这样的国家能够做到自给自足,也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生产效率低下,导致粮食价格居高不下。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中国与美国都把粮食当成了对外援助的战略物资。
事实上,这与中美两国推行的总体战争策略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原因就是,中国与美国都需要利用盟国的人力资源,让盟国承担部分军事生产任务,从而减轻本**事工业的负担。比如在东方同盟集团内,中国只负担了百分之四十的军事化工生产任务,其他百分之六十的军事化工产品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与印度等国承担。如此一来,这些国家所能用于民生产业的人力资源就大大减少,从而不得不放弃一些劳动效率低下的行业。这其中,由以传统农业为主。结果就是,几乎所有盟国的农业产量在二零五三年都大幅度下滑,不得不从中国进口农产品,以确保国内的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