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的消息,以及其他渠道获得的情报,“梅卡瓦6”型采用的仍然是第三代复合装甲,以色列一直没有研制出压电感应隔层,也就无法生产第四代复合装甲。
这个问题,在“梅卡瓦6”型的设计上也体现了出来。
在“梅卡瓦5”型主战坦克上,以色列改变了作为前四代“梅卡瓦”最有代表性的前置动力舱设计方式,把动力系统放在了后部,取消了载员舱,回归到了传统设计路线上,不再标新立异。根据可靠情报,“梅卡瓦5”型采用后置动力舱布局,主要是以色列在第三代复合装甲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再需要通过前置动力舱来增强正面防御强度,厚实的复合装甲就足够了。
这是一个关键性的改进,也由此为“梅卡瓦5”型打下了成功的基础。
可以说,“梅卡瓦5”型是一种非常成功的主战坦克,还打破了一个纪录,即在二零二七年向印度出口了一百八十辆。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是在此之前,不管以色列吹得有多么神乎其神代“梅卡瓦”没有一辆外销记录。
问题是,到了“梅卡瓦6”,以色列的坦克设计师抛弃了在“梅卡瓦5”型上已经取得成功的设计方案,再次将动力装置前置。虽然以色列一再宣称,“梅卡瓦6”型的防护能力不比任何一种第四代主战坦克差,但是如此反常的设计方式,已经证明了以色列的坦克设计师对“梅卡瓦6”的装甲不够信任。
要知道,在设计坦克的时候,以色列一直把人员生存能力放在第一位。
如果装甲不够坚固,那么将动力系统前置,等于为乘员提供了一道额外的保护屏障,等于增强了对乘员的防护能力。
在几次局部冲突中,“梅卡瓦6”型的这一设计理念得到了证明。
比如在二零三二年的南黎巴嫩冲突中,被毁的四辆“梅卡瓦6”型,只有一辆完全丧失修复价值,且只有该辆坦克的乘员阵亡,被rpg-20摧毁的三辆都能修复,没有一名乘员阵亡。
可惜的是,低烈度的局部冲突根本证明不了什么。
在大规模战争中,装甲部队的战地修复能力肯定非常有限,而动力装置前置等于把坦克的心脏当成盾牌,即便保护了乘员,也很难确保在中弹之后继续作战,甚至将因此丧失行动能力。
二十日夜间到二十一日凌晨的战斗,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
根据埃及军方提供的消息,被毁的三十多辆“梅卡瓦6”型中,至少有一半是部装甲被击穿,导致动力系统瘫痪,从而丧失运动能力,然后被步兵反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