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就与德国,波斯达成了物资交换协议。即帝国向这两个国家提供物资援助,然后将交换获得的物资运送到前线去,这样就缩短了后勤保障线路的长度,大大降低了对海运的要求。
当时唐帝国与波斯帝国达成了好几项长期以货易货地贸易协定,即唐帝国向波斯帝国出售地所有武器装备,以及其他的物资都不需要波斯帝国用硬通货支付。而只是需要用等价的物资支付。主要地物资就是石油,以及精炼后的汽油,柴油,重油等。这些物资都直接在波斯帝国的港口装船,走地中海一大西洋航线,将物资直接送到前线去。可以说,在28年的时候,不管是舰队,还是航空兵。以及地面的坦克车辆,烧的燃料几乎都是直接从波斯帝国运来的,而不是从帝国本土运来的。而从亚历山大港,或者是贝鲁特港到圣地亚哥的航线长度只有从帝国本土到巴拿马城的航线长度地三分之一,仅此一项,就至少减少了上千万载重吨的海运需求。
同样的,帝国与德国也有类似的协议。当时德国欠下了巨额的战争债务,而帝国就是德国的最大债权国。虽然大部分的债务都属于长期债务,但是德国总得偿还欠债。为了缓解前线的压力,帝国通过削减部分债务,让德国接受了易货抵债的偿还方式。即直接向帝国提供物资来偿还欠债,而这些物资都是直接运送到了美洲前线地。从28年初到28年6月底,德国就提供了大概55万吨的弹药,2o万吨的食品,5万吨的药品以及生活用品。这些物资都是直接走大西洋航线运到美洲战场的,这至少减少了数百万载重吨的海运需求。
通过这些办法,海军的海运能力暂时还能够满足前线的基本需求,可是要达到最大需求,那还得建造更多的运输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也就成为了帝国海军28年6月之后,直到战争结束时最为重要的工作。当时,聂人凤定下的28年下半年造船计划中,光是万吨轮就需要建造至少75o艘,而且还得做好在29年上半年建造15oo艘的准备工作。虽然商用船只的建造难度要比战舰低得多,可是要在一年内建造225o艘万吨轮,恐怕当时还真没有人敢相信这会最终实现。
除了海运之外,其他的后勤保障工作也成为了海军在战争末期的重要任务。比如弹药生产。
当时,6军的弹药生产是无法满足战争需要的,而且一直以来,就是海军负责战略部队的弹药生产任务,而随着战略轰炸全面展开,对弹药的需求量肯定会翻倍提高。当初在对日战略轰炸的时候,海军就多次尝到了弹药不够的苦滋味,这次自然是早早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