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雷达受到了两侧机体的干扰,探测范围有限。
28年底,两家飞机制造厂都各自完成了12架样机,随即进行对比测试。到29年1月,陆军宣布技术性能要差得多的西飞方案获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西飞的战斗机不存雷达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而招标书上明确说明,要地是夜间战斗机,而不是一架重型战斗机。南飞对此表现了极大的不满,因为除了雷达之外,南飞设计的战斗机各项主要性能方面超过了当时几乎所有的战术战斗机,可以说是世界上好的战斗机了。
陆军没有因为南飞的抗议而修改决定,很快就向西飞下达了订单,要求西飞4月份之前完成至少500架的制造工作,同时通过陆军的验收。而作为安抚,陆军也给南飞拨了一笔继续研究的经费,要求南飞去完善自己的战斗机。
生产工作迅速开始。战争期间,西飞主要生产陆军的战术轰炸机与运输机,现的主要任务是与其他几家飞机厂一起生产“鹏”式轰炸机,而西飞负责轰炸机的后机身的生产工作。因为陆军已经停止订购战术轰炸机,对运输机的需求也降低了很多,29年只有不到200架的订单,西飞有足够的产能满足陆军的要求,甚至是超过陆军的要求,到4月初,西飞就完成了两个批次,共720架战斗机的生产任务。
这种战斗机被陆军命名为“猫头鹰”,原本是取名为“夜枭”,不过之前陆军已经有一种战术轰炸机用了“夜枭”这个名字,所以就改用了俗名。
西飞完成了第二批战斗机的生产任务的时候,陆军的测试工作也已经完成。虽然“猫头鹰”速度,升限,乃至火力方面都不算拔尖,而且比起当时很多战斗机来说都差了不少,但是陆军对其总体性能还是满意的,认为是一种成熟的,可靠的,而且坚固耐用的夜间战斗机。
确实,“猫头鹰”仅仅只能达到385节的速度,9300米的升限,3200公里的大作战航程,以及2门20毫米航炮,2挺12毫米重机枪的配制,这些性能指标都不怎么样,当时几乎所有活跃战场上的战斗机都要比其优越。可是,“猫头鹰”作为夜间战斗机,其主要的是雷达的性能,而这是得到了陆军认同的。其配备的帝国先进的机载火控雷达的性能足以使其成为优秀的夜间战斗机了!
四月上旬,运载着这720架战斗机的船队就离开了松江港,一路东行,五月中旬到达了加勒比海。因为都是装船运送的,所以这些战机到达之后,还要进行组装与测试,至少也要花上好几天的时间。
对罗云冲来说,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