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获得了竞争之后,其总设计师过度的追求性能上的优势,提出使用涡轮增压发动机(实战证明,海航不需要涡轮增压发动机),而当时,不仅仅是唐帝国,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掌握成熟的涡轮增压技术。更严重的是,使用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将会导致战斗机的重量剧增,由此带来的性能损失是非常巨大的,所提高的那点功率根本就不足以弥补!同样的,新技术的使用导致研制时间过长,这更让海军差点就痛下决心,放弃这种战斗机的研制工作。
第一批样机的机体在13年的时候就已经制造出来了,结果是,发动机一直没有搞出来,不得不用老式发动机暂时顶替,等到“风12”研制成功之后,再进行动力系统的试飞工作。这实际上就拖延了战斗机装备部队的时间!
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一直拖到了14年底。第一批“风12”制造出来之后却问题不断,原因很简单,涡轮增压器的质量不过关,发动机的使用寿命甚至不到1500个小时,这与海军要求的4500小时差得太远了。另外,试车时的输出功率仅仅850马力,而设计指标是要达到1200马力,显然这个差距也非常的巨大。超重问题更不容忽视,如果使用这种发动机的话,“食雀鹰”的起飞重量将达到4200公斤。这就必须要修改飞机的气动布局,同时还将影响到飞机的航程,降低飞机的性能!
这些缺陷都是无法接受的,海航也在这个时候提出要求重新研制战斗机,启用哈飞方案。只是,海军方面不愿意将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的战斗机就这么放弃掉。另外,还有沈飞的缘故。沈飞一直是海航最重要的战斗机工厂,一直以来是海航最大的供货商。当年沈飞由陆航转到海航就得到了海航的巨大扶持。如果取消“食雀鹰”计划的话,那么沈飞的损失将会非常巨大。
关于是否研制新战斗机,还是继续进行“食雀鹰”计划的问题争吵到了16年初,此时战争已经露出了端倪,而且“太祖”级航母已经开始动工建造,如果再拿不出新的战斗机,那么航母就不得不使用老式战斗机了。同时,日本,美国的新式战斗机也在加速发展之中,海航等不起,海军也等不起。结果,海军决定继续发展“食雀鹰”,沈飞也做出了保证,在17年底之前让新战斗机飞起来。
沈飞的这个承诺并没有完全兑现。“食雀鹰”确实在17年十二月上天了,可使用的却只是输出功率为1050马力的“风12”发动机,结果“食雀鹰”的性能根本就无法达到海军的要求。发动机超重的问题依然严重!
18年,沈飞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