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服役,海军急切需要一种更好的,更先进的驱逐舰!
在此基础上,海军向几家承担驱逐舰建造任务的造船厂下了招标书。因为海军之前一直将驱逐舰当作小型炮艇使用,结果,在新的招标书里,除了强调驱逐舰要具备反潜作战能力,鱼雷攻击能力之外,还必须要有一定的炮战能力,必须要能够肩负起海外领地的巡逻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持续作战能力就显得更为关键,这就需要驱逐舰携带更多的燃料,弹药,食物,淡水等等。同时,海军为了控制成本,要求将驱逐舰的排水量限制了2000吨的范围之内!
这个标准是很高的,当时驱逐舰的排水量普遍在1500吨到2000吨之间,而要想在如此狭小的舰体内安装上大量火炮,鱼雷,深水炸弹,还要带上能够坚持30天的作战给养,并且安排下几百名官兵的生活空间,这简直是难以想像的事情。
海军过高的要求成为了设计这的最大难题。当时接到标书的六家造船厂(大沽,武汉,南京,福州,高雄,海口)都没有拿出让海军满意的设计方案,问题的焦点就只有一个,2000吨的排水量,根本就无法容纳下海军的所有要求。
到了17年底,无奈之下,海军只有修改标准书,将战舰的排水量提高到了2500吨,其他标准不再降低,并且要求船厂尽快拿出新的设计方案来。
18年初,六家造船厂拿出了各自的设计方案。这次,六家造船厂都下足了功夫,因为这些造船厂都知道,驱逐舰的单价虽然不高,但是一批订单下来就是几十艘,最终有可能造几百艘,这绝对比建造那些主力舰划算。虽然最后的生产任务会被分配到别的造船厂(海军的惯例),但是巨额设计经费,以及在建造任务中分到的大头,这些都足够的吸引人了。
经过海军装备技术办公室的详细审议,六家造船厂的方案最后只保留了一个,南京造船厂的方案胜出。很快,海军就下达了详细的设计工作,要求南京造船厂必须在年底之前拿出完成的设计方案出来,并且争取在19年就动工建造第一批战舰,争取在22年之前将海军五大舰队(没有包括第五舰队)里的驱逐舰全部换新。
当时战争已经露出了端倪,条约延期谈判基本上已经破裂了,在条约实效之后再没任何力量可以约束列强发展海军。战争只是迟早的事情。帝国也在18年初的时候拿出了一份战前计划,预测战争会在23年爆发(帝国是根据各列强的扩军速度做出这一预测的),因此,海军就必须要在23年之前做好战争准备。实际上,海军的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