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赞钦做事与李成一样,雷厉风行,但也有些大臣对此顾虑重重:
“陛下,现在对南诏国用兵是不是有些不合适?国家还需要建设恢复,而且那些叛军还没有完全剿灭。”
“叛军又怎样?桑特这个投机取巧的废物根本不懂用兵,他那点残兵败将根本不是朕十万雄狮的对手!”
“可是唐国那边怎么办?我们贸然进攻会不会引起他们的不满?”
这句话倒是提醒了论赞钦,他立即安排使者传信给李成,告知他吐蕃的进攻只是一次惩戒,不针对大唐。
“哎,论赞钦也是拍脑袋决定用兵啊,不过让他去跟安禄山他们硬碰硬倒也不是个坏事。”
虽然李成并不希望发动战争,但吐蕃与大唐的关系也不是像表面那样的好——两国之间只是表面朋友的关系,一旦论赞钦或者李成不在掌权,立马就会翻脸不认人。所以从利益角度看,李成还是很乐意看到吐蕃因为“某些原因”而削弱实力。
“我不支持你吐蕃对南诏用兵,但是我不提醒下论赞钦又显得不厚道,嗯,那我还是提醒下他吧?”
李成就直说了,南诏国情况与他想象的似乎不太一样,大唐并不支持吐蕃对南诏用兵,但也不会反对论赞钦的计划。
五天后,李成的这封亲笔信就送到论赞钦手中,他果然与李成预料的一样:
“哼,本王还以为李成是个英雄好汉,没想到他和李隆基一样都是个糊涂蛋!南诏国区区数十万人口,怎么可能是我吐蕃的对手?算了,他不反对就行!”
既然大唐不反对,那论赞钦也没有什么顾忌——经过大半年的休养生息,吐蕃军队的实力已经基本恢复到内乱前的状态,得益于贸易条约的签订,吐蕃军队可以买到更多质量上乘的铁器,论赞钦为此大手一挥,打造了一支多人的重甲步兵和人的重甲骑兵部队。
而这支部队是只忠诚于他论赞钦的私人军队,此次南下教训南诏国正好是一次难得的练兵机会,毕竟真正的精锐部队可是在历经战争考验后才历练出来的,此次征战南诏国就是给千载难逢的机会。
当然,南诏国虽然小,但区区一万人的军队还不足以完全征服,为此论赞钦又调集了万多人的其他部队,一共集结三万余人。
临近出征前,论赞钦还特意举行一次出征大会:
“各位将士们,你们是我吐蕃最强大的战士,让南诏国的那些土著看看,我们吐蕃战无不胜,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
“嗷!”
军队浩浩荡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