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八十二章 凤凰鸣(1 / 4)

北宋搅屎棍 甲说 3164 字 2021-06-09

?

魏晋时的悲歌,千种离愁,万种不舍,顾惜惜倾情演绎,可惜《梁祝》的故事显然无法打动在座诸人。耶律洪基算是半懂,作为君王,予求予夺,他只是对魏晋时的男女之情多了些好奇,更多是不屑,目光毫不掩饰的紧盯向一身戏装的顾惜惜。

萧观音是唯一看懂了《梁祝》之人,李琦能觉察的对方情绪中无法遮掩的变化,经典的艺术最能打动具有艺术欣赏眼光的人。至于辽国的王爷、重臣,尽管有文字的对照,依然看的满头雾水,只是对服装、道具和这种南戏有些新奇。

剩下的部族首领不说也罢,纯粹是文盲,汉语还说的结结巴巴,看戏就是来图个热闹。

戏曲之所以在城市大受欢迎,是因为赵家数代皇帝和士大夫一直在努力推广教育,所有的黎庶百姓都以读书识字为荣。只要家庭有一点点可能,都尽量从牙缝中抠出些束脩供男童求学,即便最终连州试都没机会参加,识些字也是好的。仁宗朝至今,越来越多的进士及地都出自寒门。

以李琦的粗略估算,汴京城的人口识字率十中有三,苏、扬、杭还略高些,广大的农村山野无法统计,但认识千儿八百字的宋人绝对不少。女真和蒙古铁骑真是害人不浅,生生把华夏一次次打入遍地文盲。

廉价的纸张已走入千家万户,坊市里还有用黄纸包的肉条,祭祀祖先用的纸钱成捆堆放。活字印刷术的应用更是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大宋有五分之一已经站在世纪文明的前夜。

戏曲如星星点点的火苗在大宋逐步点燃,若不是各地方言差距,早就席卷整个大宋,如今还只能窝在几个城市潜移默化的影响世人。

当初富相公和王大牛还真是狡猾,话说的漂亮其实是忽悠李琦去推广、做为闲散驸马多卖点苦力。两个人精早知道此事的艰难,不过李琦随后的戏剧推广确实超出了他们的想象,说不吃惊是假的。

眼前的辽国君臣还算不错了,大多都说汉语,认识汉字,冲着看稀奇或者骨子里对中原文化的向往,看完了整场戏,无人打着呼噜,临到剧终还热情万分的喝了数声“彩”。

李琦有些为大胡子哥担心,辽国的朝堂上没几个文盲,可除去这些精英其他认识汉字的十不足一。建剧院收费演出,不知演给谁看?千万别弄个草棚子搞成了杂耍班。

要说上京临潢府的建筑,皇宫还算凑合,大倒是蛮大,粗犷而不精致,最引人瞩目的是僧院、寺庙,有些竟然是砌石而建,实在太劳民伤财。

众人议论纷纷,相互间装模作样夸着如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