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毋恤执掌晋国赵氏,公输班是天下巨匠,还没有见面的季孙肥则是季氏的继承人。
如果他教育不好这三位,使得学生们变成了不仁之人,那宰予将来可是得背大锅的。
所以,宰予又怎么敢不谨慎对待呢?
他开口问道:“夫子,所谓的因材施教,我可以理解。但成为一个成功的老师,恐怕不是仅靠这一点就可以做到的吧?”
孔子一看提问的是宰予,也觉得情况有些棘手。
季孙斯打算把孩子送到宰予那里接受教导的事,他也听说了。
但宰予这个学生,就连他那些饱读诗书的同窗有时都无法理解,更别说还未及冠的孩子了。
如果季孙肥去宰予那里学习,好的地方他没有学会,倒是把宰予的臭毛病给学了个通透,那鲁国的未来可就……
孔子思考再三,慎之又慎,终于给宰予总结了几条教育的根本之道,让他如数照做。
“教学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在学生的问题还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范,这叫预防。
教学恰到好处,这叫做抓住了时机。
不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学,这叫做合乎顺序。
观察学生,发现好的地方就表扬他,这叫做慢慢培养。
而教育的失败,同样有六点原因。
学生错误出现了再去禁止,再想让他改悔,就会出现不易攻破的趋势。
学生错过了学习时机,即便事后补救,尽管勤苦努力,也较难成功。
施教者杂乱无章而不按规律办事,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
做老师的一个人瞑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形成学识浅薄,见闻不广,所以无法教导好学生。
学生与不正派的朋友来往,必然会违逆师长的教导。
年纪轻轻就沉迷于一些不正当的喜好,也必然会荒废正课学习。
而学生的学习遇到了挫折,主要也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点原因
或者是因为贪多,或者是知识面狭窄,或者是态度轻率,或者是畏难中止。
这四点,是由于学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
你教导学生,一定要懂得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缺点。
而教育的最终目的,与其根本作用,就是使学生能发挥其优点并克服其缺点。”
宰予琢磨着夫子的话,只感觉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