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何干,口口声声,行事尽托吾名,忒是扯淡”。
余众左右,一听这话,顿时也忍竣不禁,呵声大笑了起来。
“好个梁师范,又拿人做书袋子戏说了”
“这典故说的也实在”小白摇了摇头,笑道“世上道学,微言大义,伪托圣名者众,可惜不知道圣人之道,不是拜在人前,也不是敬在口中,而是自发由心,这位还算虔信,只是用错了方向”
“殿下圣明”
“又来了”
小白不胜烦恼的摆摆手“你们这些俗人,什么时候才能把这套繁缛琐节给我丢了”
就听前头唱道,“到地方了”
后车的便衣卫士先跳下车来,站好了街角四下左右,要害位置,这才挑开帘子,引的小白前呼后拥的下得车来。几步走到一扇高阔而极其素简的大门前,两边院墙绵延极远,占地不知几广,偶露松翠柏绿,蕉红棠色,才透出一些清雅素致的味道。
“这就是京师学堂”小白饶有兴致的,打量四下。
“还是太上皇尊的手迹呢”
“正是”我解释道“太上已诰传,成都官学为天下官学之校样,依例行之,这分京师学堂,不过是第一步而已”这其中的原由,就要从唐朝的教育制度说起。唐开过之始,高祖深知教育为兴国之本,下诏恢复隋朝衰落的学校,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及地方州县学校相继恢复招生。到唐太宗时期,一方面继承先祖传统,大力兴办教育,使中央官学达到了全唐空前绝后的盛况,“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另一方面,实行开科取士。由于没有偏废一方,唐太宗时期的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武则天临政后,采取了重科举的政策;在学校教育方面,却一改崇儒重道的文教政策,代之以崇佛轻儒,并频繁地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任命一些不懂儒学的人担任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致使“学校顿时隳废矣”。由于胡滥改制,加之科举不经学校,多从各地直接征召文士到洛阳应试以及进士科举内容不以儒道为重,“重乡贡轻生徒”的社会风气已初露端倪。到天宝年间,“重乡贡轻生徒”的社会风气愈演愈烈,学校教育的发展再次面临停滞的危险。为扭转这一局面,励精图治的唐玄宗一方面改革科举制,作出停止乡贡、所有举子皆入中央和地方官学才许应举的决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建立从地方到中央的学校教育体系,并允许私人办学。此举给面临衰颓的学校教育带来了一丝曙光。然而好景不长,安史之乱造成才两年的小年政,就因为战乱被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