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上也备受折磨。一些犹太父母则使用隐瞒年龄或自残的办法让孩子躲避兵役,而当局则派出暗探协助征兵,这使得犹太居民常年处于惶恐之中。
19世纪中叶,俄国境内的犹太人大约有240万左右。到19世纪末已接近500万。1855年,沙皇尼古拉一世死后,亚历山大二世继位。他在实行农奴制改革前后,为改善犹太人的社会状况采取了一些较为宽容的政策。1857年,他废除了犹太人极为愤恨的兵役制,随后又允许一部分犹太商人、工匠、大学毕业生、医生和退伍士兵等到栅栏区外工作和生活。一些受过一定文化教育的犹太人开始移居到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等大城市,一些大学也允许犹太青年入学。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城市开始出现了犹太人社团。在部分地区的议会和司法部门中出现了一些犹太议员和律师,一个犹太人上层集团开始在俄国形成。哈尔滨俄籍犹太人档案证明,有不少人是来自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并在那里得到了教育,由此可见,农奴制改革前后的俄国对犹太人还是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尽管当时对犹太人限制性的法规大部分尚未废除,但俄国政府在解放犹太人的道路上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18世纪,在欧洲特别是在德国兴起的启蒙运动逐渐传入俄国。启蒙运动所提倡的学习现代科学文化,发展世俗教育,使犹太人逐渐融入俄罗斯文化的主流。当时出身于犹太富商之家的伊萨克·贝尔·莱温佐恩曾在一所俄语学校里接受世俗教育,后来又在勃罗多与加里西亚的著名犹太学者交流思想、探讨学术问题。他用俄语写了一部希伯来语语法,并在一所学校教授希伯来语。1828年,他在维尔纳发表其主要著作《以色列的证词》,强调启蒙运动的目标与犹太人的信仰是一致的。这部著作对年轻的塔木德信仰者产生了持久的影响。1863年,由平斯克等部分犹太知识分子发起成立了“俄国犹太人教育普及协会”,他们宣传要先做俄罗斯人,然后再是犹太人。同时,他们也强调犹太人应保持自己独立的民族特征。这一时期在俄国犹太人中间出现了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律师、医生、记者和作家,其中有些人参加了后来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亦称锡安主义运动),并在远东地区和中国的哈尔滨也开展了相关活动。
在亚历山大二世后期,俄国境内的反犹浪潮又有抬头。一些反犹报刊登载文章,认为犹太学生在学校比例过高,要求政府重新制定犹太人入学限额。1871年,在乌克兰的敖德萨发生了屠犹惨案。1881年3月13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