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着浮漂入水之后翻身下行过程中的细节。
一杆,没口。
再一杆,还没口。
第三杆,第四杆,第五杆儿……
一直持续到了第八杆儿,在张扬将钓点抛到偏近隔壁钓位一侧的时候。
终于,浮漂给了点微弱的小动作。
缓慢平稳下行过程中,出现一个大概只有0.5秒的停顿,随后继续下行。
换成经验不是那么丰富的钓手,这种不起眼的小异常可能根本就不会注意到,错过去很正常。
但那时普通钓手,张扬很敏锐的发现了这个细节。
到了现在这种全坑没口的节骨眼,想要逮到噗噗大顿口的漂相,几乎不可能。
张扬知道,任何悬停,阴漂,上顶,都是钓位周围有鱼在活动的蛛丝马迹。
这些细节可能不一定是入口动作,但绝对有实际价值意义,能给钓手一定的提醒,比如鱼层信息,味型偏向等,都可以通过这些细节分析得到。
就跟老中医看病一样,号准了脉,接下来就可以尝试按照方子对症抓药了。
就比如现在,张扬重新提起杆子,又在这个方向钓点,重复了一杆,没口。
继续重复抛竿。
第四杆的时候,那个微弱的停顿信号又出现了!
看到第二次短暂的浮漂下行中悬停,张扬一直悬着的小心心,稍微放松了一点。
有迹象,就是好事儿,最起码验证了第一杆动作的可重复复现性,这说明不是偶然现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于是,张扬耐着性子,继续尝试了十次同点位抛投。
开钓用的饵料,加临时开制的饵料,两团饵分别尝试,结果发现加了中药酒的这款饵料,又给了一个小动作,而另一团饵料,啥动静都没有。
同样调钓,同样钓点的状态,加了酒的有动作,没加的,没动静,这说明药酒是有效果的。
张扬又分析出了第二个情报信息。
于是,张扬进行了第三次调整。
只见他毫不犹豫的将现在用着的钓竿,直接抬起来,转身插在了身后的鱼竿包固定卡口的位置,又取出了备用的另一支杆子。
这支同尺寸的杆子,线组用的非常夸张,大线0.2,子线0.08,0.1号的极细竞技袖,浮漂吃铅只有0.8g,只有0.6毫米粗细的漂苗子,直接将浮漂的灵敏度拉满。
更换了备用杆子之后,张扬继续在有口的这个位置抛投尝试了几杆。
完成找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