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手柄,便于搬运,做好后上过桐油,油光发亮的,放在水中也不会浸水。
那时还是大集体,一个生产队有很多这样的伴桶,伴桶并不重,每个约三、四十公斤,搬运时一般是一个人杠的,必须用一根木棒,横在桶的两角之间,起着支撑作用。然后把桶倒过来,用肩膀杠着木棒,两只手架住桶的两边,便这么杠着走了。
人在杠桶时,是看不到人的模样的,只看到人的下半身,两只脚在地上行走,一个大木桶,在庄稼地里移动着,远看像一只小小的蚂蚁,撑着一个大东西在蠕动。
这桶子打稻子,一般是两个人,站对角,开始打稻时,手持稻穗的根部,一先一后,将稻穗部分猛击在伴桶的木板上,让谷粒脱落,然后发出有规律的声音;稻谷打下来后,都落入桶中;而稻草,则放在旁边,一般打过三手稻穗后,再将稻草尖捆起来,呈三角形晒在田中间,晾干以后收回家可以铺床,可以烧,还可以喂牛……
因为经常打稻子,那木桶在稻穗的重击下,与稻子摩擦久了,木桶会慢慢变薄,这时,生产队可以请木匠用一两块新木板,釘在上面,像叠补丁一样,又能用上好几年,时间使用太长了,这木板有时甚至会通眼,这时,这伴桶就该退役了。
到了七十年代,出现了打谷机,伴桶不再是打谷子的主体,而变为了客体,用于装纳脱粒的谷子。
打谷机是一种简单的农业机械,最早是用人工踩的,通过脚踩带动滚筒转动,滚筒上装有铁齿,稻穗一压到上面,就会把谷粒脱掉。
打谷机比伴桶收割快多了,但搬运起来,很麻烦:先要将打谷机拆下来,分成盖板、滚筒、机身三大块,机身必须两个人抬,虽然也有一个人能杠动的,但一头重一头轻,很难把握;那滚筒要一个人杠,因为上面有很多铁齿,要用稻草垫着才能杠上肩,也不方便;至于盖板,则需要一个人用粪箕挑。
打谷机踩起来滚筒飞快地转动,发出“嗡嗡”的声音,稻穗一放在上面,经过翻转,很快谷粒就脱落了,操作的人,一边用脚踩,一边用手握稻穗,双手不空,没有一刻休息。因此,只有男人才能去干,女人只能割稻子,递稻穗什么的,极少有上打谷机的。
成妈算少有的能干人,割稻、递谷把、揋谷把样样都行。
在脚踩式打谷机出现以后,很快手摇式打谷机也出现了,手摇式打谷机要比脚踩式打谷机多一个人,在打谷机滚筒的一边多了二个齿轮,通过把手和打谷机上的齿轮咬合,然后一直顺时针摇动,打谷机就能运转;虽然劳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