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这边,回应都懒得回应。
与此同时,进入国内的MySpace也学着这边一样,进行了改版,开放了平台,增加社交游戏。
但是一步慢步步慢,MySpace又走了国际巨头在国内的老路。
不了解本地需求,生搬国际成功经验,调整反应慢。
说起Myspce,其实国内大部分的SNS网站都是学习他们的。Myspce两位创业者克里斯·德沃夫和汤姆·安德森为最初也是模仿了Friendster,建立了 Myspce。
经过两年的快速发展,MySpace拥有了4000万注册用户。并且于2005年被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收购。
一年之内MySpace为新闻集团的福克斯互动带来4亿美元的广告收益,而当年福克斯互动媒体总收入才5亿美元。
2007年年初,借助着新闻集团多年在国内所建立起的人脉关系,MySpace来到国内,考虑到之前跨国巨头几乎无一胜算,MySpace和它的东家新闻集团采取了诸多手段来谋求MySpace在国内的成功。
首先,他们邀请了国内MSN事业部总经理罗钏来担任MySpace的操盘手。
其次,MySpace采用了myspace.cn的独立域名,并授权可以享受服务器在国内、自主招聘、可自行在原代码程序上修改等权利。
而MySpace总部会从品牌、后台技术、运营经验等方面予以支持。可惜,事实却不尽然。
在米国以及世界其他地方,MySpace的地盘永远都是青少年的聚集之地,以音乐和乐队为向心力,其色调、页面设计、互动方式都适应于此。“最活跃的空间,最酷的音乐,最好的朋友”,邓闻迪曾如此形容MySpace。
事实上,在MySpace刚进入国内,确实打算复制这种年轻用户+音乐的式。当时,罗钏的团队赞助了十三月独立音乐系列、Levi’s第四届校园摇滚音乐节等音乐活动,也在音乐酒吧中举行过多次社区互动。
但是,由于国内用户和国外用户在对音乐的需求方面有所不同,再加上MySpace国内的技术和产品核心人员大多来自微软、牙虎这种跨国公司,这让他们很难去做类似于51.com那样的草根交友社区。
于是,虽然花费巨资,但第一轮推广收效甚微。
这让MySpace团队觉得,在年轻人市场,qe和51.com的力量过于强大,MyS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