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讨教一番,然后亲手做给父皇品尝。”
“呵呵,日后见了,你就知道了啊。”
朱元璋笑了笑。
这时,一个太监匆匆来到,却是送来一封奏折:“陛下,韩国公上奏身体不适,求告假一日。”
“哦?”
朱元璋接过奏章看了几眼,就是笑了笑,道:“准奏,从内库当中挑些补品,去给韩国公送去,让他好好歇息,先不必操心朝廷的事情。”
“是。”
“父皇,这韩国公又是……”
朱标有些疑惑的说道,前面有个刘伯温当木头人,就够让朱元璋烦心的了,现在李善长居然也来这一出。
这是什么意思?而且更奇怪的是……
朱元璋怎么好像还一点不烦心,好像也挺乐意让李善长休息的意思?
“呵呵,他是个聪明人,还不是为了躲避胡惟庸之事。”朱元璋随意将奏章一扔,笑道:“罢了罢了,他避开也好,此事,有你我父子也就够了啊。”
“原来如此。”
朱标立刻想起了李善长跟胡惟庸的关系,这才了然一笑,点了点头说道:“那儿臣这就准备去了,在今天朝会之上,此事就可推行下去。”
…………
明初上朝,对于官员们来说,可以说是一种折磨。
早上三点就得起床,向皇宫出发,无论寒暑。
住的远一点的,那更是得要两点就开始准备。
更过分的是,还是每天一次。
而在之前的朝代,一般都是五天一次而已,要是遇上一个懒点的皇帝,那一个月上一次朝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没办法,谁让摊上了朱元璋这么个劳模皇帝,反正朱元璋是一点都不觉得累。
朝会之上。
朱元璋高据宝座,旁边的朱标则是侧立一方。
百官山呼万岁之后,便是要按照流程,开始汇报朝野内外各种大事。
“陛下,微臣有事启奏。”
这时,站在百官为首的一人,站了出来。
正是胡惟庸!
此时的胡惟庸,却是面带恭谨之色,然而他一站出来,旁边的大臣们,都是很默契的没有跟他争夺第一个启奏的。
没办法……
现在的胡惟庸,威望实在太高。
丞相分为左右,并且以左为尊,如今胡惟庸身为左丞相,把持朝政大权,这些年下来,胡惟庸在群臣当中的地位,已经是毫无疑问的顶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