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490章:权力划分与制衡(2 / 3)

任免这一条怎么办?韩琦想要推行自己的政策,势必要大量亲信把控关键领域,否则政策推行不下去,五年后势必在唾骂声中下台。可是大量亲信进入朝廷,无疑大大威胁皇权。

所以,赵昕紧急又确立了官员升迁条例,官员达到哪些条件后可以升迁,这些内容其实朝中早有定例,但是超迁的大有人在,特别是天子亲信。不得不说,天子是这个体系最大的维护者,也是最大的破坏者。

赵昕的解决办法,是合并御史台和谏院,负责监管宰相推选的人员,对人员进行资质审查。这部分权力以前是归于吏部的,赵昕如今将之拆分出来。

官制改革,每一步赵昕都走得小心翼翼。

合并之后的台谏,将执掌监察大权,负责监督宰相运用权力。宰相每个季度需要给出政府报告,属于季报。每年给年报,这部分的报告,也一并交与台谏监督。这项权力是如此地重要,可惜包拯前几年去世了,否则倒是可以让他负责这事。经过朝廷公推,前宰相曾公亮取得了这项职权。

继位的第二年,可以说,赵昕全部花在划分权力以及制衡权力上面了,连今年的科举都没有太过在意,按理来说这可是他继位以来的头榜进士呀。

别的皇帝无比重视,赵昕却打着宋朝冗员泛滥的借口,今年只招录了数十人,几乎是百中取一,让一帮士子气得几乎要吐血。因为之前一科都是招收数百人甚至是上千人的,赵昕招数十人,不知断绝多少士子的为官之路。不过,另一边赵昕大规模招募讲师,引导落榜士子去各地当老师,普及各地教育。

普及教育,如果完全由朝廷开支的话,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数十年也不见得有成效。所以,赵昕将之与选举之事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则是宰相五年任满后,由地方决定宰相去留。但是这个地方百姓的识字率必须达到五成以上,赵昕想要定更高的,可是现在连汴京百姓都未必有这个识字率,哪怕是会写自己名字就算识字也差得远。

这个要求合情合理,毕竟如此重要的国家大事,你不可能让一群不认识箩筐字的的人去决定吧,如此岂不是儿戏。为了提高本地的话语权,地方会更加重视基础教育。

这也是平衡京城和地方势力的一种手段,不可能一切好处都让京城得了吧。但是这种手段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问题,江淮之地经济发达,百姓识字率自然更高,会带来地区的不公平。

还是那句话,制度初创,还有太多的地方不曾完善,选举的诸多问题注定只能够通过发展来解决,不断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