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赵昕的目的,但是如今再一次听到,内心之中还是难以掩饰地震撼。
许知府生怕赵昕说漏了嘴,道:“殿下说得可是给人人两件衣服,兴元府户六万二百八十四,口一十二万三千五百四十。这可不少啊!”
口是指成年人,给朝廷纳税的,不纳税的人口不予统计。事实上,官府统计的人口数目肯定更少,加上瞒报的至少能够多一倍往上。
“不错,本宫手里有些闲钱,特为养望尔。”赵昕轻描淡写地说了这番话。众人都把他当傻子一样看待。
赵昕知道不会有人能够理解他,莫说许知府这些人,便是他手下的那些智囊,同样对此无法理解,一件冬衣加夏衣,再怎么便宜,都是麻衣,偷工减料,不印染,综合成本加起来,也要个一百文钱吧。
兴元府人数应该在上百万人左右,整个蜀地百姓加起来,那就是上千万人,那就是至少一百万贯的开销呀!这还是考虑的最低成本,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工人工资不会低,同时如此巨量的订单,一定会推高丝麻等原料的成本。事实上最后的花销,可能两百万贯都不止。
什么规模效应减少成本,他们不相信,反倒觉得赵昕最后肯定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啪啪地响。有这钱留在手里做点别的,或者不要将福利事业推地如此广,一步步来,难道不好吗?
但是赵昕也有自己的迫不得已,自从在汴京各个产业中抽身离去之后,他的手头上就掌握着大量的资本无处使用。此外,随着赵昕将汴京的织造厂交给朝廷,南海各国种植的原材料滞销,赵昕需要找到新商路。一旦海外原材料滞销,扩张的速度必然停滞。
资本如果不加以流转,投入再生产之中,最终一定会空转,或是进入土地推高地价,或是进入奢侈品市场,集邮,郁金香,玉石书画之类。
其次,赵昕自己也不觉得这笔钱能够在短时间内收回来,关键是借此机会,培养出来一个空前的丝织业巨无霸。前期烧点钱也无所谓。
商业的扩张欲望,远比农业来得更为强烈,商业资本的膨胀速度,也远比农业来得快。
想一想,如此巨量的订单,为了加快进度,人类能够竭尽一切努力,在熟练工人的引导下,第一波技术革新几乎必定会随之诞生。坚持住,那就是工业革命的曙光到来。英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收购原材料,拉回本国加工之后,卖往全世界,价格还更有优势,你能够想象吗?
此外,没有原材料了,那该怎么办,蜀地一共就那些土地,还要兼顾粮食生产。结果一定是荒山被大量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