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等四人的答案总算是好了许多,至少错误的地方少了很多,去岭南多多了解一下交趾的事情,也就可以统领大军独当一面了。
经过初步的考核,赵昕选定曹讽与田达义南下岭南,并不是让他们统领大军负责对交趾作战,因为赵昕到现在还没有选定主持南方战事的主帅。
赵昕的意思是让曹讽与田达义南下训练士兵,等到开战之后,曹讽、田达义、宋巡与樊圣四人各自择选千人,各出一路,先去试探交趾虚实,也是验证他们自身水准。谁赢了,谁赢得最漂亮,谁就去主持战事。
为什么要这么麻烦?因为赵昕是人不是神,他是太子不假,但是随着势力扩张,手下也是分有各个派系,需要调和各方,居中平衡。无论是让宋巡管曹讽,还是让曹讽管宋巡,肯定都是指挥上的灾难,上下不合,极有可能重演宋太宗当初收复交趾的悲剧。
大家都是武人,军功至上,实力第一,能够打赢一切都好说,只有军功才能够压下他们的不服气。我给了你们机会,能够打出怎样的战争来就是你们的事情了。
从战术上说,四人率领的总共不过是四千人,实力远远低于敌人,以李佛玛喜欢亲征的性子,极有可能率中央军来围剿。分兵四路,更是更大可能被交趾调集重兵围攻,全军覆没也不是不可能。
这场考较水平的战争,从一开始就无比残酷,但是赵昕没有办法,大宋军队内庸臣太多,唯才是举才是正道。哪怕是必须要用鲜血铺出名将的道路。
严酷到什么程度,简单的描述可能没有效果,举个例子吧。
马邑之谋被匈奴识破后,公元前130年,匈奴兴兵南下上谷,次年汉武帝准备讨伐匈奴,分派四路出击,有车骑将军卫青,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骁骑将军李广。
结果呢?两路失败,一路无功而返,只有卫青这边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取得龙城大捷,是汉初以来对战匈奴的首次胜利。卫青因功受封关内侯,从此主导对匈奴的战事。
赵昕这次让曹讽他们四人分兵出击,本质上也是学习当年的汉武帝。
汉武帝同样面临着赵昕类似的局面,大量汉初勋贵占据高官厚禄,而卫青是什么身份,是养马的奴隶,汉武帝要培养自己的班底,又不好显得过于刻意,要进行平衡,就让四人各自出征,论功行赏。
历史书从来不会告诉你汉武帝是否悄悄地分享更多情报给卫青,让他取得这次大捷,只能够由着后人猜测。但是卫青出上谷,还是四路军首征之人,本身面对的危险也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