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军事上败于西夏,或许黄河泛滥不止,但是对于广大地区的百姓而言,他们还是生活在一个安逸稳定的环境下。之后王安石变法,的确让国家富强,却是以牺牲百姓利益为代价,虽说收复河湟失地,也没有实现灭亡西夏的愿望。
赵昕不知道这个论断是如何提出来的,他只是觉得眼前的盛世虚有其表,积贫积弱的现状下隐藏着巨大的隐患,改革势在必行。
眼下所有人都只是闭着眼睛不愿看远方而已。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将问题抛给后世人,将隐患抛给后世人,同样将苦难抛给后世人。
大名的再一次决口,而且是在去年刚刚合拢的情况下决口,无疑是莫大的讽刺,回河一事再次被摆到朝堂之上进行讨论。
按照其原有河道回已经不太现实,黄河带来的巨量泥沙,将原先河道变为地上河,终于有臣子意识到这一点,并且上书表明自己的观点。
此人,是退出中枢已久的欧阳修。
庆历新政失败后欧阳修离开朝堂,眼下时过境迁,吕夷简**随着吕夷简去世分崩离析,范仲淹一帮人也天各一方,话语权小之又小。
当初因他那篇朋党论而至巅峰的君子小人之争眼下也消失于众人耳目,欧阳修自己也否认他当初的论点,不认为有君子小人的分别,更没有君子党小人党一说。
经过如此一番沉痛的反思,欧阳修回到了中枢,当上了翰林学士,官阶或许不是多高,但是距离天子近呀。众所周知,封建时代,距离天子越近的人,权力越高。
因为天子权力最大,距离越近,也就意味着能够分享或者说借取到更多的权力。
在回河一事上,欧阳修提出了与主流完全不一样的观点,他反对回河,建议维持黄河北流的态势。
“回河需兴三大役,其一,塞商胡大决口,其二,开凿横陇河早已荒废的河道,其三,新建并修葺横陇河至入海口的上千里黄河堤防。当天灾岁旱,民困国贫之际,不量人力,不顺天时,是徒增流民,使民为盗。”
奏疏上了,赵祯有一些触动,但最为根本的原因还是回河确实难度太大了。地上河冲出一条新河道来,你现在要让黄河重新变成地上河,简直是做梦。
以黄河泥沙的沉积速度,依靠人力堆高的堤防,总有一天要被冲垮,这是可以预料的结果。可是各方利益牵扯,在这个问题上始终纠缠不清。
终于,面对现实的困难,借着欧阳修的奏疏,赵祯下诏两制以上,台谏官与河渠司同议黄河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