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没租一个,其他需要地方放的,才更让她操心。
比如已经提货出来的纸笔墨那些。
大汤的笔墨,那也是有名的。但此笔墨非彼笔墨,大汤人用毛笔,用砚台。但这些,是铅笔,和合成墨水儿,以及,很薄很细的纸张。
按说吧,纸是好纸,用铅笔写用水笔写都不错,但问题,大汤人他们是用毛笔写呀。你纸太薄了,就会力透纸背变成湿透纸背了,没销路。
再说笔,铅笔的短板是,它容易擦掉,是个短命的,对于书写作画什么的,会让人家的心血墨宝浪费掉。
正式的文书就更不敢用它了。想象下交份奏折上去,圣上一看,啥家伙?有的字明有的字灭的,调戏谁呀,卡察掉……得了么?
但这个真没关系,虽然旁人不看好这盆素,但武梁却太知道它的用途了,所以连带的,纸的事儿自己也没关系。
但这墨?既然运来了墨,为毛不带着水笔来呢?虽然毛笔也可以用这墨水,但这么大瓶大瓶的,不是和水笔更配么?难道说她要卖墨,她得先造钢笔出来?
好在一共十万两的文墨用品,并不算多。其中墨有三万,纸有五万,笔有两万。
此时的武梁,就当众坐在珠宝商旁边的马桶上,面前摆了张桌子,上面放着墨水瓶,铺着那薄薄的纸,用铅笔默默在纸上画着。
她的团队成员们,有的正配着着珠宝老板细细核验货物,经过他手的,不管他是要卖还是装箱,只管让他签收先。
更多的人忙于和在座的老板们,介绍着“暖炉”的各种功能。
武梁听见芦花说,用了这东西,也不用丫头们捧着衣裳熏半天了,直接炭火里和了香料,人往上一坐,很快从里到外都成香的了。
这个倒不也一个功能,不过武梁画着画着,也想起一个。
据说有钱人家有些不修花圃的,直接买了这种炉子成排的背靠背摆着。然后去掉前座和后箱上的盖子,两下里培土做花盆。等花长起来,白的底座里绿绿的枝叶,各色的花有高有低层次分明,最是高端洋气上档次……
话说有钱人家的花盆,也真的是很讲究的,反正都是用来观赏的嘛,花与盆共赏多好。程府里时候,她就用过一漂亮的花盆种花,后来程向腾说,那是前朝古董。
只不过用马桶种花嘛,她坚决不试。
总之也不知道是哪一条功用打动了人,反正珠宝老板没验完货,就有老板问武梁这些炉子的价格。说炉子既然已经搬上了岸,就没有不方便卸货的问题了,是否可以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