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酒的器皿)摔在了地上。
崔瑛听见动静,从后堂出来,问道:“大哥,你不是去袁家商议……商议‘要事’去了吗,怎么气成这个样子?”
崔琰道:“别提了,袁家言而无信,想脚踏两条船。这要将我崔家置于何地?我崔家可是冀州的名门,怎能与人做小,传出去,我崔家的家风全都败坏了。”
崔琳道:“那,这门婚事……”
崔琰看着崔琳着急的样子,心中很是心疼,道:“妹妹,放心,我已经警告袁绍了,一定要让他拿出个稳妥的办法,你放心,哥哥一定不会让你受到委屈的。”
崔琳还想要再说什么,崔琰道:“好了,妹妹,你先回屋去吧,我要好好想想。记住,不要去找那个袁斌,也不要去找甄家的人了。行了,去吧。”说罢,崔琰闭目假寐。崔琳紧咬着嘴唇,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回身向闺房内跑去。
崔、袁两家各不相让,这可苦坏了夹在当中做媒人的陈震,他是来回奔波,两头受气。使出浑身解数,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申明大义,摆明利害,磨破了嘴皮子说,掰碎了手指头讲(我估计陈震日后之所以去做外交人才,就是因为在这次当媒人的活动中,充分锻练了自己的口才和外交技巧^_^),通过陈琳引经据典的说和,再加上袁斌、甄宓和崔琳各自做自己父亲与兄长的工作,两家为了自各家族的声誉,迫于无奈,终于同意了这门亲事。
袁斌同娶甄、崔二女,效娥皇、女英之故事,不分大小,以姐妹相称。这场因提亲而引起的,可能引发冀州世家大战的风波,终于消弭于无形了(由此可以看出,结婚是一件多么麻烦的事,尤其是高门大阀的有钱人结婚,那更是麻烦的很呢。各位适龄的读者们,你们准备好要迎接挑战了吗^_^)。
大汉制定的婚礼制度,天子要提前一年定亲,诸候为半年,士大夫为一季(三月),百姓为一月。
袁绍也算是一方诸候,而且是势力较大的一方,这操办婚事,当然不能马虎,依足了汉礼的规矩,选定了吉日定下这门亲事。只等着半年后成亲就行了。
到时时候按照长幼顺序,先给袁熙,然后是袁尚,然后是袁斌。
总算是大事已定,袁斌心中异常的轻松,每天就是给甄宓和崔琳写信,三颗火热的心随着那洋溢着芳香的书信,紧紧地贴在了一起。
正当袁斌趁这半年的定婚期间,打算去寻访贤士的时候,幽州又有重要的消息传来。
从幽州传来了非常重要的消息:与袁绍一直作对的公孙瓒,病逝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