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上也皱起了眉头。
“100纳米的测量能力,美国人有没有?他们是怎么实现的?”
“怎么没有?没有这个能力,哈勃望远镜怎么上天?劳伦斯实验室的光学加工设备有10纳米的精度、1纳米的定位分辨率,早就走到我们的终点线了。”
“1纳米的精度啊,他们是怎么实现的!”下面小声讨论的人,听到自己竞争对手的成绩,甚至都要忍不住要赞叹出来。
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的光学车床,可以说是全世界加工精度最高的设备了。早在八十年代,在开发哈勃望远镜的过程中,美国空军就掌握了100纳米精度、80厘米直径的超精密大型球面的加工能力,为后来的一系列锁眼卫星扫平了最大的障碍。
“怎么实现的?砸钱呗,为了减弱地震波对设备的影响,在整个实验室的地基上配了减震,这种事情咱们连想都不敢想吧?”
“怎么不敢想?”
谁也没想到,一直在前面默不作声的王中军,竟然突然说了一句话。
“不就是钱吗?如果给房子装减震就能提升加工精度,那我们干嘛不这么做?”
“给房子装减震……很费钱的吗?”
王中军这话一说出来,下面人竟然稍微安静了片刻,然后纷纷深吸了一口气。
是啊……新科差钱吗?
下面这些研究员的思维,主要还是没放开。一方面是之前的工作都是按部就班,主要方向就是挖掘现有技术的极限。从湿法蚀刻向干法蚀刻转变,或者再远点就考虑等离子刻蚀,这已经是业界最新动态了。
另一个人难免受社会环境影响,这种付出极大成本去减少很微弱误差的投入产出比,总感觉未免有些败家了。
虽然王中军的实验室每年的科研经费都不缺,可花钱毕竟也是需要想象力的。
“当然,给房子装减震暂时还不到这一步。”
王中军若有所思,沉吟着说道:“不过,这确实是一条路子。”
正常的科研计划,当然是要考虑经济效益的,需要循序渐进来逐渐将一项技术发展成熟,然后再进行下一代技术的研发。
谁都知道碳化硅、氮化镓这些材料比硅晶圆的性能更好,但半导体产业还不是在吃单晶硅这条路线,还不知道要吃到哪一年去呢。
不把单晶硅的潜力挖光、不在经济上无利可图,产业界怎么有动力去更新换代?
但问题是,如今摆在王中军面前的并不是一个正常的研发项目。
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