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观提到了麦道82,这反而让胡文海有些忐忑不安。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听吴大观话里话外的意思,可能国内是想用麦道82作为载机,以此来研发相控阵的大盘鸡。
按照历史进程,国内研发预警机是先从空警200开始的。1995年王小谟应该还在和以色列磨磨蹭蹭的谈预警机的引进合同,也就是圆环工程。
但是由于有了胡文海的存在,事情发生了不小的偏差。
最显著的一点,就是中国的半导体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因为当年在老山战役最后发动的收尾攻势,中国紧急投入了刚刚得到的F-14战斗机,并且采用轮流开机、并列前进的战术发挥AWG9那可怕的雷达扫描、预警能力,将越南空军按在地上摩擦了一番,然后爽快的体验了美式密接支援的待遇,进而尝到了甜头。
有了这个战例,国内空军发展预警机的呼声一时无两,与以色列接触的时机也抓的比较好。曾经历史上对预警机长达五年的研究论证,以及各方面的质疑攻讦都被省略掉了。
一方面,国内军工系统比历史上更有钱、更有影响力,连续几个数十上百亿的项目做下来,既锻炼了队伍又充实了资本,比当年圆环工程那紧巴巴的预算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是由于国内半导体技术的迅猛成长,相控阵技术引进条件也就更加成熟。
再有就是麦道82国产化的过程比较顺利,大盘鸡的预警机也可以直接上成熟机型。
当然还有,王小谟提出的三面相控阵需要的大型雷达罩,为了解决这个技术需要的大型热压罐——在历史上这或许是个问题,但如今刚刚压完了F-14翼盒的盛重集团摸着自己的麒麟臂笑而不语,还有什么大型设备是我攒不出来的?
技术、资本、时机、思想、人才、平台、机制、配套,这些都已经水到渠成。90年之前,中国与以色列瞒着美国就已经谈好了技术引进的协议。
原本历史上,美国人就是要等到俄罗斯的伊尔76被卫星发现,才意识到了中国和以色列的合作,进而被克林顿紧急喊停的。
不过这次国内比历史上要有底气的多、环境也要更好,所以合作的方式自然就发生了变化。
圆环工程从一开始就立足于自力更生,从原本的参照费尔康整体研制,变成了引进单项技术,研发拥有自主能力的全国产预警机。
至此时间过去了足足五年,38所想来应该不会比熊猫这边出成果的速度要慢吧?
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