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我的名字叫做徐洪敏。”
来人连忙递上一张名片,一脸崇拜的说道:“我的俄语老师曾经送给我一本诗集,那是专家援华时期一位苏联专家送给他的礼物。那本诗集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您的《列车在山间呼啸》这首诗了。”
说到这里,徐洪敏干脆用俄语大声的开始朗诵起来:“列车在山间呼啸而过,四顾茫然,只有摇晃的车厢中不多的夜归人在梦中……”
这是一首描写五十年代哈萨克斯坦铁路建设全面铺开时期,改天换地社会变化的诗歌。不用说,当然是乌马尔哈孜赖以成名的得意之作。随着诗歌的描述,一副战天斗地的工业化历史进程画卷在朗诵的声音中徐徐铺开。
听到徐洪敏这么声情并茂的朗诵表演,乌马尔哈孜算是真的相信自己在遥远的中国,竟然也有一位看起来相当阔绰的“粉丝”了。
可不是么!
看看这位徐洪敏的行头吧,鼻子上架着的是蔡司镜片的金丝眼镜,身上的西装笔挺合体,领带上还别着一刻带钻石的镀金领带夹。手腕上不经意间露出来的手表,虽然不知道是什么品牌,但设计上低调中透露着精致。
任谁来看,徐洪敏都是一副成功人士的标准形象。
哈萨克斯坦人也不多个鼻子或者眼睛,当然看不出外交学院高端人士形象班突击培训出的这批人有什么“土”味来。
有着这么一个切入点,很快徐洪敏和乌马尔哈孜就热切了聊了起来。
“……对了,我听说如今阿拉木图日报的情况似乎不太好。”
时机差不多之后,徐洪敏果断的将话题向着自己需要的方向引导了过去:“乌马尔哈孜老师,以您的文学素养如今却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这真的是太不应该了!”
“这个,阿拉木图日报的困难只是暂时的。”乌马尔哈孜有些尴尬的摇起头来:“哈萨克斯坦的情况会好起来的,到时候报社目前面临的困难自然也会过去。”
徐洪敏沉吟着,眨了眨眼睛:“我知道您的儿子夏布坦最近开了一家广告公司,或许我有些业务可以请他帮帮忙,如果能够在阿拉木图日报上刊登一些中国企业的广告,那对我的帮助就非常大了。”
“这个……”
乌马尔哈孜显得有些犹豫,不过一想到夏布坦将家里所有的积蓄都投入到了广告公司,但结果几个月以来却连一单生意也没有接到,如果在预算花光之前公司还没有起色……
别人做生意总是看起来很简单,给苏共干了一辈子的人那里会想到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