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句,郭佳瑷皱眉,怹们?问了好。就想着,难道黄家兄妹也来了?
黄世敏虽说就比自己小半岁,但年级还是低了一级,这几年婴儿肥也没消下去。每回看见都肉呼呼的。性格变化也不大,出国前那么腼腆,回来到是能不脸红了,但说话声音更小了,据说上的什么教会学校,真不知黄老头是怎么想的。郭佳瑷觉得,多一半这老头是根本就不理解,什么叫教会学校,可能以为就是那种管理很严类似兵校的地方呢。
黄家大爷也算是后世那种在网上被抨击的类型了,子女都是外国籍,媳妇不能改,不然影响仕途。但现在还不是那么猖狂的时代,黄家大爷能想到把子女送出去,也是挺高招的。还不是后来送走的,是现在打小就送出去的。郭佳瑷想说句佩服吧,但实在说不出口,对这种知行相悖的人,郭佳瑷都是接受无能的。更别说是这种吃公粮养外人嘴上厌心里喜的人了。
话说,郭佳瑷觉得,这几位老爷子里,最聪明的,其实还是这位黄老头。还有,那几年的移民热,毁了多少家庭和人们的梦啊。投向陌生的国度,渴望过另一种生活,不脱层皮,换个人,那是不可能的。不然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这句话是什么来的?任何事,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恨屋及乌的,郭佳瑷对黄家兄妹虽说不上讨厌,但也真心喜欢不起来。连表面的敷衍都不想做。每次碰见都是能躲就躲的,揪着俩崽子一块玩游击队的游戏。
其实,郭佳瑷知道,自己这是毫无理由的迁怒了,毕竟他们兄妹都那么小,能懂什么啊,黄世远每次看见自己还都特高兴呢。可,有些人,就算能够成为朋友,但人生的路,相距太远,一时的心意相通交谈甚欢,根本无济于事,不是说敌人永远是知音嘛。郭佳瑷很清楚,自己和黄家兄妹,永远都不可能成为朋友,就算他们都在国内也不可能。
龙生龙,凤生凤,对一个人影响最多的,永远是他的父母。
郭佳瑷也不认为自己有多高尚,或者有多狭隘的爱国,但眼前摆着那么一位吃公粮的,郭佳瑷实在是没有办法眼不见为净,更别说玛丽苏的跑去和他的子女做朋友,然后引诱他们策反父亲。
既然不能做朋友,又怕自己跟黄家兄妹相处出感情,那大家还是各自为安的好吧。
这时一听见黄世敏来了,郭佳瑷第一反应还是往外跑。刚转过身,郭爷爷叫住孙女,“一会儿就吃饭了,你还出去嘛切啊?”孙女不喜欢黄家孙女,郭爷爷怎么会看不出来,不单自个儿知道,几个老友也都知道,都觉得很奇怪。明明是俩最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