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卷四(2 / 10)

,使无罅漏,便成佳椁。今世砖坯既粗,烧之又不如古法,以故一砖沙眼极多,泛视之若无隙可寻,细视则处处皆病。故古法有不可用之今日者,此类是也。若半折衫,下亦用砖,然其砖较环椁砖为大,烧之易于坚润。且结砖以后,必用石灰细细刷托。一切泥土,亦不易入也。

湖州某方伯,殁后,棺用沙方木,葬用糯米沙灰。迨其曾孙贫,无赖,窃发棺售之,遗骸暴弃,事见《冷庐杂识》中。《杂识》谓,葬法以糯米和沙灰为尤坚固。抑知暴殄天物,不可为训。方伯之孽,虽不仅用糯米一端,未始不因此增罪戾云。吾谓:固也!而谓“尤坚固”亦妄。果坚固,彼曾孙者,焉能窃发之?

且但欲坚固,则如胶漆树浆,凡性黏之物,无不可和沙土。倡用糯米,亦作俑无后者耶。乃至沙方木,亦殊不必用。往往殡已岁余,及迁葬,而臭闻于外。大凡盖棺之后,恐棺木有细缝,不能察见,必以灯草火照之,则有缝处,风自内出,灯火自尔摇动,可以用漆涂抹之矣。而沙方木,质既广厚,其中或有细裂缝,弯环曲折,虽以灯草照之,风不能径出,则有缝与否终不可知。若臭气,则固能弯环曲折自内而达外也。故不如以燥木多块。如谚所云:“十一合,十三合”者皆可。但使木燥,而合缝密,再加以漆,与全块何异?又何必出巨赀买沙方,而使人掩鼻哉?若如湖州方伯之曾孙也者,则宇内罕闻之事,尚不必远虑至此。

《檀弓》:“孔子之丧,公西赤为志焉;子张之丧,公明仪为志焉。其下皆详。当时饰棺之制,是为志。”云云者,犹后世言办理丧仪耳。而礼家、文章家,乃援以为纳圹志石之祖。一何可笑!

唐人王元感,创丧期三年当三十六月之说。凤阁舍人张柬之,引经据传以驳之,谓三年之丧,二十五月,不刊之典也。时人谓其言,深合礼典。后人亦谓其论,非研精经术者不能。然吾观其驳议,前据《春秋》、次《尚书》、次《礼记》、次《仪礼》。而其引《春秋》者,独以“文二年,纳币”为证。左氏、公羊氏、杜注、何注,并及士昏礼,及杜氏长历,合数书,参互考究,始得申明己意。乃“闵公二年夏,五月,吉于庄公”。《公羊传》讥之。有曰:“三年之丧,实以二十五月。”明白简易,可据如此,而反置不引,岂非失之眉睫者乎?

世俗处丧,自父母外,竟谓之“花花孝”(俗呼孝字作服字解)。其语不知始何时。姚旅《露书》云:“京师期功以下,孝帽顶心,皆缀红绒一朵,曰‘花花孝’,莫知所自。而流俗可笑。”

《露书》云:“莆中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