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还是忠诚最关键哟。”
杨玉环的这句话真正说到了李隆基的心坎里。
他太过自负,自认为雄才伟略是一代明主,无论是奸臣还是佞臣,他都敢用,因为他觉得自己能控制住他们。所以,他用人首先看忠诚,其次才看能力和品德。
这也正是张九龄之类名臣能臣贤臣,多不如李林甫之流在本朝混得长久滋润的关键因素。贤臣能办事但不听话,奸臣能力平庸但容易掌控,强势的李隆基当然会选择后者。
李隆基哈哈大笑起来,摆了摆手,“娘子这话朕爱听——来人,宣杨国忠觐见。”
**************************************
虽然应付走了一批前来拜谒的士子,但接下来,登门求见张瑄的人还是络绎不绝。
张府下人按照张瑄的吩咐,一概推辞婉拒。到了下午,裴徽乘车来了,还带了一车礼物,所谓拜师的见面礼,据说是虢国夫人安排的。
裴徽过府,张瑄就不能不见了。也幸亏是见了裴徽一次,从裴徽这里,张瑄得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信息:领军出征南诏的杨国忠,被皇帝一道诏书半路召回了,刚从宫中拜见皇帝归家,目下正与杨家嫡系人饮宴聚会。
这个消息让张瑄心头一动,脸上虽然非常平静,但心里却起了不小的波澜。
杨国忠召回,李林甫随时有可能归天,只要李林甫一死,杨国忠会立即接替李林甫。但这种涉及两大势力集团的权力过渡和交接,老集团不甘放手、新集团急于掌权,势必要起风波,甚至是刀光剑影的流血冲突。
目前的长安城貌似平静如常、繁华如常,其实早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在这种时候,对于自己和张家来说,唯有左右逢源、唯有坚守本原,才能安然无恙,不会受到政治争斗的牵连。
这还尚在其次。历史的轨迹加速前行了,李林甫提前灭亡,那么,未来的安史之乱又会不会提前上演?
……
……
张瑄仰首向天,良久才长出了一口气,低头来平视着面色恭谨的裴徽,和声道,“裴徽,你回去就跟夫人说,我身体略有不适,杨家的聚会就不参加了。还请夫人、杨侍郎原谅则个。”
裴徽来送拜师礼,同时奉命来请张瑄过去参加杨家的聚会。
杨国忠回京听说了张瑄的才名,以及张瑄当众谩骂李林甫的惊天之举,不由心里大是爽快。他跟李林甫明争暗斗多年,视对方若心头芒刺,李林甫被一个士子骂得体无完肤,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