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书友“最爱送包子”的打赏支持!)
入秋后,白天夜间的温度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
大清早,杜毅通常都是在闹钟声响起之前就被冷醒,而到了中午,阳光又肆虐得穿件短袖都嫌多。
如此矛盾的气候之下,校园里t恤和长衫齐飞,草木也开始在青黄交替中拉锯,甚至连整个学校都弥漫着一股僵持对立的诡谲气氛。
在杜毅看来,可能这就是婺市一中这类学校的特色,孜孜不倦埋头苦学者出奇得多,执迷玩乐虚度光阴的也不少。
虽说这两批人井水不犯河水,但同处在一个屋檐下,总显得突兀,大有一股无声胜有声的硝烟弥漫。
就好像把水墨国画和绚丽油彩放在一块,难免碰撞出些火花。
不同类学生间,彼此看不对眼也就罢了,可即便是同一类学生,也常有针锋相对的情况,小圈子一个又一个,明的暗的手段迭出,让人备感开眼。
再次亲历高{顶}点{小}说中,杜毅发觉,后世他时常怀缅的单纯青春,都喂了现实这条狗,剩下的,全是小小年纪下的明争暗斗。
可能这是他成年人眼光之下的过分放大,可从整体上看,高中,确实有如一江被吹皱的春水,远不像他设想中那般水波不兴。
婺市一中较之其他学校,打架斗殴之类的暴力事件的确罕见,但绵里藏针的城府,出于聪明人实在太多,别说,并不比杜毅在职场上见闻的差到哪去。
鉴于学生人数可远多于他前世工作的公司,纵观全局,可能还要更激烈些。
三班比较突出的小圈子主要有三个,一个是以于哲和韦彬彬为首的五中圈子,一个是以郑尧和郭秉睿为首的四中圈子。
这两个圈子中的学生,在杜毅看来,都是些生猛的牲口,他那全清河排第五的分数,连进圈子的资格都没有。
五中在婺市是老牌强势初中,往年中考升学率都是第一,但近年来,四中崛起得很快,每年都能追上五中那么一点,隐隐有赶超五中之势,两个学校间你争我赶,斗得是头破血流。
学校间有竞争,被影响着,两校的学生间,多少也有种谁也不服谁的敌视情绪。
所以,一升到高中后,两个学校出来的学生,不免总要在各方各面比拼一番,也就导致时有擦枪走火的状况出现。
三班五中学生和四中学生的对抗格外剧烈,从正式开学后的班干部竞选中就可见一斑。
这两个学校出来的学生,占了三班学生的小半,其中不乏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