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
此“披风”非彼“披风”,它不是武皇陛下告知他的“破烂神明披风”,而是当年罗远道团队为“人体格式和数据结构项目”打造的专用计算机“披风”,是罗南曾听吴珺提到过的“罗教团”的“圣物披风”,也是罗南外接神经元操作界面上一直没有下载完成的APP“披风”。
本质上,这部专用计算机,就是给人提出建议,形成“修行方案”来着。
就是应用层次比较低,大约就是帮助人“觉醒”的程度。
“罗教团”称其为“启灵”。
根据吴珺的说法,“披风”对应的“人体格式和数据结构项目”立项,资料显示是在70年代初,但一直等到罗南的父母,罗中衡与卜清文从知行学院毕业,到荒野上从事相关研究之后,才正式启动,且几乎与“七零格式实验室”的建设并行。
两个项目本就是难分彼此,因为这里面最核心的操作员,就是卜清文。
也正是因为有了卜清文的存在,这两个需要直接面对“雾气迷宫”无尽规则碎片的项目,才有了往前推进的意义。
大概在78年,两个项目就可以实际运行,进度应该说是非常快的。
感觉项目团队在刚开始搭建的时候,已经有了相当全面的设计,胸有成竹。
这里面固然有“立项早”“模拟多”“准备充分”等缘由,罗南仍不确定,雾气迷宫深处的梁庐,有没有参一手。
罗南就想:到了79年,“披风”已经在正常运转了,严宏、严永博拿到安城去的方案,是不是“披风”的作品?
反正是很符合“披风”的应用层次。
而且那时不管严宏父子心中如何想法,他们还是罗远道团队的一员。对于相对独立的罗远道荒野实验室来说,“拉投资”是逃不掉的麻烦。
这样的行事逻辑看上去是比较正常的……正常好,有正常才有反常。
这个反常,第一条就在于严永博修行路线的变更:能够让安东胜也有那么一些印象的初始修行方案,大概率能够帮助严永博成为一名“觉醒者”,可最后他改换门庭,用了更加趋近于“完全体”,但事实上并不怎么符合地球原住民形神框架结构的“原型格式”……
这和罗南研究的“格式论”还不一样。因为罗南接触到的是“格式论”的研究方法,而且是比较原始、初级的那种,并不是一个完整答案。罗南是通过自身研究,做了相应的特化,更加适合他自身的情况——至少是往这个方向去的,不像严永博,硬生生把自己套进“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