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上,每个人的为人处事之间,都有自己习惯的做法风格.
但在严珅看来,这些所谓做法风格,归根结底,不外乎只是“动”
与“静”
两种.
有些人更善于“动”
,习惯于先发制人,习惯于以快打慢,习惯于占据主动,习惯于将局势打乱后浑水摸鱼.
另有些人则更善于“静”
,习惯于后发制人,习惯于厚积薄发,习惯于等待时机再出手,习惯于谋定而
后动.
两者虽然迥异,但并没有高下之分,仅仅只是方式不同罢了,只要运用的好,都能让自己达成目的.
而严珅如今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做法风格,相比较而言,明显更偏向于“静”
所以,在宫宴上,虽然严珅准备不足,在没有更充足的把握的情况下,是不会轻举妄动.
在这个时候,严珅往往会耐心等待.
等待时机,等待局势明朗,等待对方先露出马脚,等待皇帝的真实面目,等待宫中宦官势力给他的“解释”
而在等待的同时,严珅也不会无所事事,需要进行准备,需要小心试探,还要有条不紊的进行他计划中的事情.
按照严珅的计划,随着宫宴的结束,他就要开始为接下来即将开始的人才引进一事进行准备了.
毕竟严珅如今身边最缺的,就是可以信任的人才.
科考,便是收罗人才的不错方式.
虽然科考会试乃至于整个科举制度,在严珅眼中,不过是封建王朝稳定人心的一种必要手段.
和后世的高考差不多,科
考找寻的是听话的全才,而不是歪心思的偏才.
科考虽然并不能真正选拔出什么真正有用的人才,甚至通过科举为官的那些考生们,十之八九会在为官后,三五年内就堕落成无数奸臣中的一员.
但这已经是封建王朝,筛选人才最简单高效的法子.
更何况,严珅本身就是一个奸臣,从某方面而言,这个只是为了选拔新一批奸臣的科举制度,与严珅倒是契合的很.
所以,在皇帝宫宴结束后第二天,召见了严大.
这是一枚严
珅考察多时的在“金手指”
一如既往,严珅是在厅房召见的严大.
对于严大的表现,严满意,所以也打算重用他了.
“小人严大,见过大人.”
进入书房后,严大神色一如既往的谦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