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不堪”转变为“诽誉参半”。
对严珅来说,这本书册,可比之前徽商们孝敬的二十万两银票贵重多了。
虽然心中这么想着,但严珅还是一脸的迟疑,说道:“张老板的心意我是明白的,但如此作为,用意是不是太
明显了?”
张山却摇头道:“大人您不知,这天下百姓,不仅仅是对您有偏见,朝廷许多大员,在民间的名声也都不大好,颇有许多偏激之士,认为我大侑朝如今已经被奸臣控制了。
但实际情况自然是完全相反的,这本书册的刊行,就是为了让世人明白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道理,不仅仅是为大人,亦是为大侑所有官员正名。”
严珅这些日子以来在荆州府的所作所为,以及用心用意,自然瞒不过张山这个地头蛇,明白严珅有心要在民间扭转他
那狼藉名声的想法。
对此,张山是颇为赞赏的。
在张山看来,一个朝廷官员,不管是奸臣还是清官,如果不注重自己的名声官誉的话,那就是一个完全不合格的官员。
也只有有了一个好的官誉,才能在官场上站得持久。
也正因为如此,张山才对严珅更加看重了,因为张山从严珅的作为中看出了严珅的用心,亦或是“野心”。
因为这种“野心”,包括张山在内的徽商集团,对严珅的态度,亦是从“合作者”变
成了“重要且长久的合作者”。
可以这么说,严珅想用“野心”控制这些徽商。
而这些徽商,何尝不是抱有同样的想法。
徽商集团一向注重在朝廷中枢中培养自己的代言人,甚至还曾把徽商集团的代言人捧为内阁大臣。
只是随着大侑皇帝的改革,有意重农抑商,商人们在朝廷的势力有所衰弱,代言人虽然依然有很多,但分量却是有些不足了。
而严珅的出现,在张山等徽商集团眼中,或许就是一个改变这般情
况的契机!
所以,徽商集团才会准备刊印这《荆州府治水实录》,以此来助严珅一臂之力,即为进一步结好严珅,也为了将来严珅在朝中的地位势力能更进一步。
另一边,听张山这么说后,严珅点了点头,刚准备说些什么,就见又有仆人匆匆赶来,对严珅禀报道:
“大人,府外有个书生自称是宁立恒,特地过来负荆请罪。大人,他正跪着门口,好多人都在围观呢!”
听到下人的禀报后,严珅点了点头,却并不显得有多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