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

第九十五章:大将魏延 三(1 / 2)

说这么多,无非是想说诸葛亮不是神仙,也未必时时刻刻都是那么精明,而魏延也不是庸才,不像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么不堪。

关于魏延之死,亦为一大冤案。《三国志.魏延传》载,建兴十二年,“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是诸葛亮临终前召开的最后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但这次会议的召开却导致了严重后果。

首先,主帅病危,为了怕引起军心动摇,只与少数人商定后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少数人,既应包括自己的亲信,也应包括军中最重要的高级将领。魏延在蜀汉朝廷中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

而杨仪时任丞相府长史,费祎为丞相司马,姜维任中监军征西将军。以官位论,杨、费、姜三人之官职均不能与魏延相比。而诸葛亮召开如此重要的军事会议,却偏偏将魏延排斥在外,这本身就是错误、自私的决定。

其%顶%点%小说二,诸葛亮虽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但并没有安排谁任全军主帅。只是“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在前后军中间起衔接辅助作用。杨仪任何职呢?不知道。看以后事态发展,似乎全军上下都认定诸葛亮让杨仪暂摄全军统帅之职。

而事实上,杨仪并无蜀汉朝廷或诸葛亮临终前的正式任命,杨仪统率全军名不正、言不顺,这就为魏、杨内讧伏下了祸根。当然,祸根的根源确实诸葛亮,皇帝死前还知道找个继承人,你作为主帅,嗝屁了就连个屁都不放?你只要好歹指认个主帅,那就有法律效力了,也就没有后面的领导权之争了。难道你诸葛亮在死后还要算计别人一把,把你徒弟给推向最高的职位?

第三,诸葛亮密令:“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如此安排,倒也无可厚非,毕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前方将领做出决断是不一定需要完全按照后边统帅的指挥来,那样可能会坏事的。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说魏延只要抗命就是“叛逆”,所以杨仪武断的认为魏延谋反,并且逼得魏延退军途中烧毁主力部队回归的“阁道”,授人以“谋反”之柄,这是赤裸裸的为了一己之私而废国家大事。

笔者认为,魏延的性格才能同韩信确实非常相似,即他善于用兵,是军事上的奇才。但在政治上却显得幼稚,缺智少谋。魏延死后七年,蜀人杨戏著《季汉辅臣赞》,给魏延下了这样几句评语:“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杨戏肯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