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帝**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大批义务兵都想退役,而裁军工作由迟迟没有能够安排下来。导致裁军工作滞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地就是帝国国内暂时无法为所有复员军人提供就业岗位,如果大批军人返回国内,一时之间又没有办法找到工作,必然导致国内局势动荡。
再研究得深一点,则是战时的征兵体制不再适合战后地环境。
在此之前,帝国一直事实的是义务兵与志愿兵结合的征兵体制。按照帝国宪法,每一名成年男性公民都有资格服兵役,只是在和平时期,帝国不需要那么多的军人,所以就主要招募志愿兵,而让达到了服役年纪的公民在三十五岁之前每年接受一个月到二个月的预备役培训。战争时期,则面向所有公民招募兵员,只要在服役标准之内的,且没有特殊原因的公民,都必须服役。
这套由张居正首辅创立的军事体制,确实在数百年之内发挥了重大作用。
只是,随着时代进步,特别是战争技术地进步,它越来越不符合战争的需要了。
拿海军来说,因为装备了大量的新式武器装备,士兵的培训期已经从风帆时代的数个月延长到了一年左右(风帆时代征召的主要是商船与渔船水手),而一名真正优秀的士兵至少需要二年的时间才能真正的熟悉自己的岗位,而一名海军士兵地义务服役期只有三年。也就是说,在其适应了岗位之后,只能干一年,然后就要离开,导致海军中只有三分之一的熟练士兵。
军官更突出,一名基层军官需要四年地军校学习,外加三年的实际锻炼才能成材。
也是说,通过义务招募地军人很难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到战争结束地时候,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了。
当时,帝国内阁首辅,国防大臣,以及海陆两军的总司令都在考虑改变兵役制度的问题,即用志愿兵替换义务兵。只是在具体推行的问题上,内阁与军队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陈锦宽与肖万青都希望立即
愿兵役制,以提高军人的积极性。
显然,这不太切合实际情况。
首先是经费问题无法得到满足。如果所有军人都转为志愿兵,那么帝国每年的军费开支将增加大概三分之一。其次是军队规模过于庞大,必须尽快裁减到一批军人,如果实施志愿兵役制,必然对裁军工作造成影响。第三是国防部即将成立,按照萧鼎昆的想法,应该在军事体制改革的同时推进志愿兵役制,以此来加强军事改革的力度,尽快完成军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