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手,在日本成立了数个战争博物馆,并且让日本民众免费参观,组织日本学生进行现场学习,让他们知道,战争的破坏性,以及给日本带来地灾难到底有多么地巨大。
最重要的,还是要在日本民众心里竖立起“亲明”的意识。
当时,帝国主要就是通过人道主义援助的方式来到达这个目的。比如,在宣传中格外重视帝国医务人员在救治日本病人时做出的巨大贡献,帝国工程人员在帮助日本民众重建家园时付出的汗水与心血,帝**人在对待日本战俘时的优越条件,以及帝国为了帮助日本建立能够从根本上体现日本民众利益的民主政治所做出地努力。
可以说,当时最反对这些政策的不是日本人,而是帝国百姓!
在绝大部分帝国百姓看来,对待日本这样的“死敌”,就算将其灭族都不为过,而帝国政府却向日本人提供了大量人道主义援助,还帮助日本人恢复家园,在日本建立民主制度,这不是在帮助日本恢复国力,让日本再次挑战帝国吗?
当然,数十年之后,几乎所有帝国百姓都不这么想了。
其实,到美国宣布投降的时候,帝国在日本采取的很多“新政”都收到了显著成效。
比如,在日本投降之后的半年中,一共爆发了上千起针对帝国驻军的暴力袭击事件,导致数千名帝国官兵丧命。到了战争结束前的半年,发生的针对帝国驻军的袭击事件不到二十起,且几乎都是极端份子所为,与日本平民没有太大地关系。
在比如,后来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的时候,几乎所有日本平民都认为是这些战犯将日本拖入了战争深渊,甚至有数个日本民意代表团主动要求上庭作证,并且要求军事法庭对那些战犯处以极刑。战后,有几个没有被判死刑地战犯还被日本民间极端左翼势力暗杀,就连主要用来陈列日本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地靖国神社(在日本投降之前,就
在战争中阵亡的将领,比如高野五十六地灵位被陈列社之内)也在战后被几名极端左翼人士放火焚毁。
战后,日本的历届政府都坚决主张“亲明”的政治路线。
当然,这与帝国一直在日本保有驻军也有一定的关系。毕竟,只有蜜糖加皮鞭,双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日本不再成为帝国的敌人。
有了在日本的经验之后,帝国在其他地区也采取了类似的政策。
比如,在处理英国问题的时候,萧鼎昆就坚持主张尊重英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性,只保留基本的驻军权,给予英国民选政府足够的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