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点半。炮击进行了大概三个小时的时候。出现了第一个问题。
火炮身管严重烧蚀!
“皇帝”级乙型战列舰采用的仍然是六十七年型四百毫米舰炮。而不是当时已经研制成功。并且正在生产的七十二年型舰炮(实际上。七十二年型四百毫米舰炮的身管寿命比六十七年型的还要短一些)。名义上其身管寿命达到了五百枚全装穿甲弹。可实战使用中。一般打到三百五十枚的时候。就会更换身管。
标称寿命绝不等于实际使用寿命。
原因很简单:标称寿命都是在理想状况下测算出来的。而实战中根本不可能出现理想状况。不说别的。在测试身管寿命时。每打一枚炮弹。就会让火炮身管进行充分冷却。然后再打第二枚炮弹。另外。每打五十枚炮弹。就会对炮膛与弹膛清理一次。除掉里面的火药残渣。而在实际使用中。只有在战斗结束之后。甚至回到港口之后。炮手才会全面清理炮膛与弹膛。战斗中没有人会去管炮膛与弹膛内的火药残渣。
如此一来。战列舰主炮的身管使用寿命往往会大打折扣。
为了达到最大射程。即便使用的是对的攻击弹药。八艘战列舰上的主炮也是全装药发射。其对炮管产生的损坏极为严重。
最要命的是。底排增程弹对炮管产生的磨损比穿甲弹还要大的多!
这主要就是由底排增程弹的外形导致的。其枣核形弹体能够降低飞行阻力。可是为了使其与炮管内壁的膛线充分咬合。以确保炮弹的内弹道(炮管内的弹道)更加稳定。如此一来。底排增程弹的弹径比穿甲弹要稍微大一点。与炮管膛线的摩擦就更加剧烈。在持续高强度炮击的情况下。对炮管寿命的影响更为巨大。
当时。江南军械厂还没有用底排增程弹对六十七年型舰炮做全寿测试。
另外。在六十七年型四百毫米舰炮定型的时候。底排增程弹根本没有问世。因此。该型舰炮的结构。特别是炮膛与膛线结构没有针对底排增程弹进行优化设计。也就无法确保在使用底排增程弹的时候延长炮管的使用寿命。
可以说。帝国的军械厂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这也怪不了军械厂。为了能够赶制出足够的底排增程弹。军械厂生产线上的工人忙死累活了一个多月。才完成了生产指标。以当时的情况。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生产出上万枚底排增程弹(第11舰队携带的一部分炮弹是从陆战队的火力支援舰上抢来的)。已经算是了不起的成就了。
“恐怕。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