艘快速综合补给舰能否尽快赶来。
可以说。第一舰队的这次作战行动本来就是“孤注一掷”。
其次就是战术安排上的问题。
按照坎宁安的理解。敌人不可能是“凑巧”在这个时候赶到巴拿马运河。然后又碰巧遇到了欧洲联合舰队。再打了一场遭遇战。显然。这肯定是一场预谋已久的伏击战。敌人是有备而来的。
如此一来。敌人肯定在这边等了好几天了。
那么。敌人为什么不袭击前两天刚过去的。实力相对较弱的美国海军第41舰队(进入太平洋之后。其番号暂时变为第11舰队)。而是又等了两天。再出手对付实力相对强大的欧洲联合舰队?
除了美国与大明帝国暗中媾和这个不可能成立的理由之外。就只剩下了一种可能。
敌舰队只有四艘战列舰。如果首先对付美国舰队。欧洲联合舰队必然加速赶来。到时候即便大明帝国海军的快速战列舰是世界上最好的快速战列舰。也不可能战胜八艘同样是“快速”的战列舰。因此。敌舰队只能放过美国舰队。集中力量对付欧洲联合舰队。并且争取速战速决。如此一来。即便美国舰队收到消息杀回来。敌舰队也可以选择继续迎战。或者是撤出战场。敌舰队在二万多米外就开火。证明敌人确实想尽快获的胜利。
综合这两点。坎宁安根据“经验”判断。战场上只有这四艘战列舰。没有别的主要威胁了。随后。坎宁安就做出了缩短交战距离。并且尽量拖住敌人的决策。也就是将航向调整到一百六十度。航速降低到十六节的那次战术决策。同时。坎宁安没有忘记另外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向美国舰队发出求救信号。
从这一系列的决策中。完全可以证明坎宁安在战术指挥上的强大能力。
转向到一百六十度航向上。这一招就把四艘“皇帝”级战列舰逼入了绝境。
欧洲联合舰队里的五艘战列舰的最快速度都能达到三十节。丝毫不亚于“皇帝”级战列舰。转向之后。第11-2主力编队要么左转。要么右转。反正的尽快到达与敌人平齐的航线上。才能发挥战列舰的全部火力。
如果选择右转。双方的交战距离将继续保持在二万米以上。甚至超过二万三千米。只是。这样一来。第11-2主力编队将深入巴拿马湾。并且被欧洲联合舰队堵在海湾内。如果战斗拖下去。等到美国舰队赶到。四艘“皇帝”级战列舰都的完蛋。
当然。右转之后。第11-2主力编队可以选择更大的航向角度。比如以一百八十度的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