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三年(41年)年底服役,到这个时候,大明帝国海军建造的第一批四艘快速战列舰都已服役,说不定还将拥有第二批四到八艘快速战列舰。
也就是说,如果战争的爆发时间拖到41年年底,日本海军不但没有任何优势,反而将处于绝对劣势。别的不说,两艘“大和”级战列舰绝不是四艘快速战列舰的对手。更不是八到十二艘快速战列舰地对手!
另外,随着大明帝国对日本战略打压的力度越来越大,“大和”号与“武藏”号服役的时间很有可能推迟半年到一年。到最终,日本很有可能还没有建成这两艘史无前例的战列舰,就得向大明帝国乞求和平了。
在此情况下,高野五十六寄希望于偷袭打垮大明帝国海军,夺取西太平洋制海权,为日本赢得战略空间,并且保障原料供应,从而顺利完成两艘“大和”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然后拖美国下水,与美国一同打败大明帝国。也算得上是“正确”的战略决策吧。当然,问题就出在,偷袭不可能总是得手。
对近藤信竹来说,战争爆发后,他就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了。
作为海军军人,为天皇,为“大日本帝国”尽忠是他的职责。也是他数十年军人生涯中受到的最高教育。
如同每一个为海军奉献了毕生心血的将领一样。需要献出自己地一切时,近藤信竹没有犹豫。他只是不知道,牺牲有没有价值,有多大的价值,以及他的牺牲能否成就“大日本帝国”地美好未来。
他不知道,随同他一起南下的二十二艘战舰上的近万名日本海军官兵也不知道。
相对而言,那些什么也不知道,仍然认为“大日本帝国”,认为联合舰队强大无比的海军官兵要幸福得多,至少他们是怀着满腔热血,抱着必胜的信念踏上了征程,近藤信竹不但早早的预料到了最终的结果,还不得不掩饰内心的失落,不得不忍受面对死亡、奔向死亡时产生的惶恐。\\\\\
正是如此,驱逐舰用鱼雷击沉了那艘轻巡洋舰之后,近藤信竹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偷袭很成功,也非常顺利。利用相模湾西部岛屿的掩护,两艘驱逐舰在一万二千米地距离上齐射了十条鱼雷,那艘担任警戒任务的轻巡洋舰在没有任何察觉的情况下,被三条重型鱼雷连续命中,不到三分钟就从海面上消失了。
随即,第二舰队就冲出了相模湾,一路向南而去。
按照计划,在成功突破了敌人的警戒线之后,第二舰队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奔赴大岛海域,击溃敌炮火支援舰队,轰击敌登陆场,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