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海战”之后,虽然白佑彬当时还不是快速战斗群地作战参谋,但是作为“太祖”号战列舰的枪炮军官,他也有义务总结战斗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顺理成章的,白佑彬最重视的就是炮战中炮手的表现。
作为学枪炮专业出身的军官,加上在“秋波”号上近三年的磨练,白佑彬知道,一名真正优秀地炮手不但要有数年地服役经历,还要有充足的训练,以及大量实战地磨练。===而这些,在战争初期都是不具备地。
也就是说,通过提高炮手素质来提高战舰的炮击效率,在当时难以奏效。
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炮手素质。又要提高炮战效率,该怎么做呢?
这时。白佑彬想到了他在“秋波”号上搞地训练。虽然当时雷达还没有正式装备帝国海军(直到现在也没有装备驱逐舰),但是白佑彬早在军校学习的时候就认识到了这种新研制地探测与测量设备的重要性。
能不能通过雷达来提高炮战的效率呢?
说白了。炮手在炮战中起到的最关键作用就是准确的判断敌舰地方位与距离,然后瞄准敌舰,将炮弹打出去。也就是说,除去装填作业外,战斗中。炮手就是火炮的眼睛与大脑。以当时的技术条件,炮手作为火炮的“大脑”这个角色是不可能被其他设备取代的,可是作为“眼睛”的这个角色是可以取代的。那就是雷达。
雷达可以通过回波方向测定目标的方位,并且通过回波间隔时间测算出目标的距离。
另外,以前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测距仪测出地方位与距离数据不会太精确,而且信息传递到炮手那的时候,会出现一定的间隔时间,目标的准确距离与方位也随之改变。这样,就得靠炮手地经验。也就是常说的素质来弥补这些问题,从而使炮手的素质显得极为关键,甚至成为了炮击命中率的首要因素。
如果炮手在收到炮击参数之后立即开火,就能缩短间隔时间。从而降低误差。
正是从这个思路出发,在成为了快速战斗群作战参谋之后,白佑彬在祖寿清的默认下,对舰队的炮战战术做了新的修订。
因为当时各艘战舰都没有完善的射击指挥系统,即没有火控雷达,没有火控通道,炮手不能直接获得雷达测量出地目标数据,所以白佑彬在舰队推广地战术只适合远距离炮战。特别是夜间远距离炮战!
按照白佑彬的战术模式。雷达测出目标数据后,将同时转交给枪炮长与主炮班组地枪炮军官。在枪炮长决定是否开火的时候,枪炮军官为主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