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候就开始了,随后的十多年内,设计图纸修改了无数遍,到最终定型的时候,甚至看不出初始设计时的模样了。
当然,在此期间,防护设计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随着新技术与新设备的诞生,特别是新式动力设备的陆续问世,战列舰不但可以造得更大,还能跑得更快,并且降低动力设备在总重中的比重,提高装甲的比重。如此一来,在保证重点部位的防护能力之后,还有足够的重量用来加强次要部位的防御。
有了这一基础条件,江南造船厂的工程师认为,主力舰不但要在主要部位敷设足以抵挡主炮穿甲弹的装甲,还应该在次要部位敷设足以对付重巡洋舰主炮穿甲弹的装甲,并且提高水下防护强度,也就是抵抗鱼雷攻击的能力。
按照这一设计理念,“皇帝”级的防护能力在当时的战列舰中绝对算得上是首屈一指。
当然,这种新的防护观念与“全有全无”并无本质区别。即便敷设了一层装甲,战舰的次要部位仍然抵挡不住十四英寸穿甲弹的打击。
结果,日本海军“旗开得胜”的这一炮,根本没有对“太宗”号造成影响。
相反,“太祖”号的炮击很快就让日本战列舰尝到了苦头。
当时,“太祖”号距离三号目标舰大概九千米,距离二好目标舰大概六千五百米。
也就是说,与“太祖”号对阵的是“榛名”号战列舰,而不是“雾岛”号。这次,祖寿清也没有干预“太祖”号的作战行动,按照帝国海军交战条例,在这种情况下,白佑彬必须优先对付最有威胁,也最容易对付的敌主力舰。
从一开始,“太祖”号的炮口就对准了“榛名”号战列舰。
虽然前两轮的齐射并没有命中目标,但是让白佑彬看到了希望。好几枚穿甲弹的弹着点就在“榛名”号的附近,偏差不会超过五十米。对主力舰决战来说,这已经是近得触手可及的距离了!
随着交战距离进一步缩短,炮战很快进入了“直射”范围。
海战中的“直射”,与陆军炮战中的“直射”并不一样。所谓的“直射”,是指穿甲弹打出去之后,因为落角(弹道终点与水平面的夹角)太小,打击的是敌舰侧舷主装甲带,而不是敌舰的水平装甲。
在“直射”交战范围内,穿甲弹的存速都很高,因此初速更快的标准穿甲弹比重型穿甲弹更有威力。因为北大西洋上的天气状况比西太平洋恶劣得多,海战的交战距离往往都在“直射”范围之内,所以英国海军一直偏爱“轻弹”,不太喜好重型穿